多策略提高教师教育研究水平

二、多策略提高教师教育研究水平

(一)认知策略

学校教育的第一要素是教师,只有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系统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否则,高质量的教育就是一句空话。教育发展规律表明,科研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在教学;搞好教学,关键在教师;教师水平的提高,关键在教师的研究和创新。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必须把教育研究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环节。

目前很多教师对于科研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教学,首先要提高的是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加上学校考核的标准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成绩,导致学校教师对科研的兴趣不浓。毫无疑问,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天职,但是科研对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每天面对鲜活的教育对象即学生,经常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教师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就必须处理好这些问题。如果教师能够把这些教育现象收集起来,并结合一定的教育理论进行分析和提炼,这其实就是在做教育科研。所以,学校应该做的是给教师搭建这样的平台,营造科研的氛围,让教师认识到科研存在于每天的教学生活之中,并不需要特意另辟蹊径才能完成。从树立榜样和典型开始,引导教师走进科研的大门,鼓励教师逐步品尝科研的甜头,形成习惯,这样教师的主动性才能被激发出来。学校要让教师在明确教育科研的意义和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做示范、压担子、交课题、老带新等方式,少一些斥责,多一些帮助,放低要求,分层次给教师提供参与科研、参与锻炼的机会,使教师觉得有路可攀,逐步走上科研的道路。

(二)问题研究策略

问题是教育科研的切入口。与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所不同的是,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是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优化教育行为,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从问题到研究应该成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基本思路。科学研究其实就是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明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对于教师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现实性问题,就是学校明显存在、需要直接面对,又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的问题。二是探索性问题,就是将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所遇到的问题。三是反思性问题,这是具有“问题意识”的教师,为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水平,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和检讨所发现的问题。问题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就目前来说,校本研究和反思性研究是比较普遍也比较切合实际的研究途径。

(三)教研协作策略

发挥学校全体教师队伍的整体效应,实现教研协作是整体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重要措施。

1.重视发挥教师队伍的整体效应

教师个体素养只是学校教师整体素养的基础,教师的个体素养只有融入教师整体中,才会产生整体效应。任何一所学校都有高素质教师的个体,但要使学校形成合力,就必须有卓越的整体效应。教师集体能够发挥出远远超过个体之和的绩效,依赖于群体成员的向心力。群体内每一位成员都应该自觉地服从于同一活动目标,形成浓厚的团结协作气氛,也就是说要形成合力。

2.拓展教研协作途径

一是集合型组织管理。学校的教育科研应直接指向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解决学校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既是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由于影响学校教育的因素多且复杂,因而学校所面临的问题往往带有较强的综合性,从单一的理论出发或从事某一侧面的研究,往往事倍功半,实效性较差。为此,可以建立集合型组织管理模式。二是共同体型研究。学校的教育科研活动,解决的是学校所面临的难题,不是靠单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全做得到的。因此,学校可以构建两个层面的研究“共同体”。第一层面是几个课题组从不同角度指向一个整体目标开展研究。这种模式可以用在规模较大的学校;第二个层面是以教研组(或年级组)为单位的模式,以教研组长为领导核心,以组内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或有新课题构想的教师为中坚力量,使课题研究成为组内研究的载体。“共同体型”研究最大的优点是有助于形成科研工作的合力,促进学校形成对话机制,教师之间有了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的平台。用研究参与者之间的有效合作解决学校和组内难题,有利于难点问题重点突破。同时,也可以通过研究打造一个重团队精神、善于协作互动的研究集体和科研骨干队伍。

(四)信息网络策略

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推广,校园网络相继建立,许多学校都开辟了自己的学校网站。教师利用网络进行备课、下载教学资料非常便捷,也使得教师之间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研讨成为可能。现在许多学校在搭建学校教师网络平台,提升教师教研整体水平上已有不少成功的尝试。

(五)机制保障策略

1.督促机制

学校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比较繁重的。犹如教师自己要经常检查学生的作业才不至于学生不好好完成作业一样,教师本人作为学校的一名职员,他们的工作也同样需要学校的检查和督促,尤其是教科研工作。所以,学校在提口号、布任务的时候,也要规定相应的时限和要达到的要求。要有专人定时检查,并与教师的常规工作一样计人到衡量教师工作的标准之内。

2.激励机制

教师同样需要激励,同样希望他人尤其是学校能肯定其教育教研的成绩。学校要为教研群体提供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教改实验机会,并给予必要的经费资助。

3.评价机制

对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评价,应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教师评价不再是简单地判定谁是优秀教师,谁是合格或达标,而是和教师一起分析自己工作中的成就、不足,提出改进计划,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开展教师教研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从教师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资料搜集整理、分析能力以及在科研过程中的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估;二是看科研成果,这是一项研究活动取得的结果最显性的表现。成果的形式是多样的,包括特色性的课堂教学、科研报告、科研论文等。科研成果要有科学性、创造性、实用性,注重对理论的发展和对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价值。三是考察教师的科研能力,主要是指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态度、科研组织能力和科研理论水平,以及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其中核心指标就是对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和优化效果。

学校可以成立教研工作评价小组,在平时有意识地考察学校教师教研的情况,定期召开教研工作总结大会,由个人或团体用实例来汇报教研进展情况和心得。对取得成效的教师要进行表彰,对有进步的教师尤其是团体的教研成绩更应该给予肯定。这样,学校教师教研才能扎扎实实,才能多些合作,才能真正促进学校教师整体教研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