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讨式教研的实施
(一)运行结构
专题研讨式教研是从教学中筛选出教师最关心和困惑的教学问题,并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讨,从而达到破解教学疑难问题和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目的。该模式的运行结构为:
1.问题复习
在学校统一组织下,对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分类和解决各种问题,以对它们进行全面总结,并创建一个“问题库”,再从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一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形成研究思路和架构。
2.理论讨论
教师从教育理论中选择最合适的内容,提供理论指导和操作规范以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并确保讨论的准确性。教学与研究团队的负责人或骨干教师可以根据收集的重要信息准备演讲,并就该主题进行会议讨论。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和研究主题进行与教学实践有关的讨论和经验交流。
3.实践验证
经过理论研究和专题讨论后,教师致力于特定的教学实践,主要有以下过程:根据教学和研究主题设计课程计划;分析课程计划,进行交谈和沟通,并提出优点和缺点;复习教学大纲,将其打印后分发给所有教师;举办一次教学研讨会,要求所有教师对本主题的课程进行讨论和研究。
4.品位提升
教师在应用的基础上运用理论进行总结,以提高自身的教学和研究能力。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将获得的经验做相应的笔录,并写出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寻求全面和完整的理论;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和研究的主题以及他们的个人经验编写教学论文。
(二)实施程序
专题研讨式教研一般的程序如下。
1.问题的征集
这项教研活动能否搞好,首先取决于问题的征集和筛选。通常问题的征集应是教师最关注和困惑的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应该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如“怎样看待课改后考试评价问题”“课堂上怎样对待放与收”“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实施新课程会不会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怎样看待教案编写的详与略”等。
问题的征集应是多渠道和多方式的。比如,学校领导通过深入教师和学生当中座谈调查,教师和领导通过在深入教学一线参加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时留心观察等。
问题征集上来后,学校应建立一个“问题库”,即用一个专用本把搜集上来的各种问题分类整理、综合归纳并做记载。
2.问题的筛选
通常从教师中征集上来的问题,不管大与小,因为来自一线,都会有一定的研究探讨的价值。但问题的处理并不一定都要通过研讨的方式。有的可以把征集来的问题通过梳理以后反馈给教师,私下去思考和随意讨论;有的可以通过上研讨课解决;有的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解决;有的可以采取专题辩论的方式解决。而那些有普遍性,需集体攻关、重点突破的问题,就可以从中选出来组织专题研讨会。
研讨主题可以由领导和教学研究人员集体来定,也可以通过征求教师的意见确定,还可以通过投票选举的方式确定。
3.环节研讨人员的准备
(1)研讨人员的确定。谁参与研讨,人选可以是不固定的,主要看研讨的范围、话题内容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如果是比较大的学校,研讨的人员可以是一个学科教研组的成员或一个年级组的成员;如果小一点的学校可以是全体成员都参与。而对于一些相对难一点的话题可以从一所学校中挑选骨干参加;带有学科或学段特有性质的话题,只能是学科教研组或年级组教师了。
学校在确定研讨人员时应适当考虑人员的构成,如一般性教师、骨干教师、年级组长、学校领导或教学专业研究人员等。
(2)研讨人员话题的准备。研讨人员确定下来以后,研讨组织人员应将研讨话题及时通知研讨人员,并让他们围绕研讨话题去学习理论、查阅资料,必要时也可以写一个发言提纲。根据具体情况,研讨的话题也可适当分工,以便有所侧重。
(3)主持人的准备。研讨会开的效果如何,主持人十分重要。主持人应有这样几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是居高临下地驾驭讨论话题的能力。既能把话题引出、展开,还能把话题收拢归纳;既能把浅显的话题引向深入,也能把深奥的话题引向通俗,做到收放自如。二是综合能力和组织能力。谈话应在轻松、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这就在于主持人能否营造氛围,创造条件,激发研讨欲望。主持人应有幽默感和概括能力。
4.实施研讨
通常研讨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1)主题不突出,话题散乱。缺乏问题中心,讨论不着边际,话题东拉西扯,消磨时间,研讨活动做样子,走过场,毫无收获。
(2)空对空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虽然有问题,但是不能针对问题找原因,进行一些高深莫测的理论探讨,场面看似热烈,效果并不好。
(3)就事论事,认识肤浅。有明确的问题研究,然而缺乏必要的理论准备,就事论事,见子打子,不能进行深层次思考和研究,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这样的研讨不会对教师有多大的帮助。
(4)方法单一,形式单调,气氛沉闷。学校教研活动往往局限于听课、评课,教师主动参与度不高,经常是一个人说,其余的人当看客,不动脑,不动口,不动手,置身事外,似乎与自己无关,活动一完什么都完,无任何意义。
那么,怎样避免上述问题呢,除了研讨人员要做好准备外,主持人可以给研讨确定一个提纲,提纲力求做到主题明确,主线清晰,带动相关话题,引向教学实际。
5.研讨后总结交流
研讨后如不及时总结,就会“风过地皮干”;不及时交流,只能是“点”上受益。所以研讨会之后,一定要进行归纳提炼,形成精练的文字材料,分发给全校教师,实现点上研讨、面上受益、成果共享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