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引领式教研
(一)名师教研资源的开发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学校没有这样的名师,应该向谁学习呢?其实我们没有省级名师,但还有市、县级名师,至少我们还有校级名师。如果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同事,就会惊喜地发现名师就在我们身边。身边的名师可能不是“高、大、全”,可能没有那么高的知名度,但每一个名师的身上都有湮没在繁忙的工作之中而没有被人发现的闪光点。有的善于辅导,转变后进生方法独到;有的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有的善于设疑导学,优化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独具特点;有的课堂虽“貌不惊人”,但学生能力非同小可。
(二)名师教研资源的利用
名师的教研资源被开发出来以后,无论是名师个人专业成长经历的经验,还是教学特色、科研成果经验,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是学校中潜在的“生产力”。学校领导应设法把这些潜在的“生产力”通过推广应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就是名师教研资源利用的过程。
(三)构建教研组名师文化的实施策略
1.正确定位名师发展阶段和方向
学校应正确定位,通过教研组名师文化建设加快学校名师成长。根据实际需要,学校要着力培养教研组内、校内的名师,以引领教研组其他教师同时向更高的层次推进。
教师要做好自身定位,制定近期和中远期的发展规划。新分配的教师要站稳讲台,争取一两年满师;已满师的教师力争成为教学骨干、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和名师;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和名师要立志成为县及县以上的学科带头人和名师。
2.努力创造名师文化形成的环境
(1)建立民主、自由的校园文化。学校通过创造民主、自由的校园文化,让教师充分享有教学和管理的权利,并能够自觉自愿地进行教学创新,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得以真正释放,感受到事业的成就感。
(2)学校配合建立评比机制。各教研组在活动中要完善各种激励机制,通过公正评价满足教师的自尊、自重的心理,达到激发教师工作动机的目的,从而使教师产生表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积极向上的动力。
(3)教研组长营造名师文化的态度。教研组应大力宣传“态度决定一切”,鼓励大胆创新、敢干成名的思想,通过组长积极带头,并以组长自己勤勉进取的学习、工作精神感染每一个组员,从而构建积极的教研组文化和名师文化。
(4)内化教师成长的名师心理。教师作为个体的精神劳动者,更需要多元的精神碰撞与交流。教师应通过与同伴、专家的对话交流,进一步丰富教学反思的内涵,扩大教学反思的效果,修正教学反思的偏差,提高教学反思的品质,激发自己成为名师的内在动力。
3.实施名师文化建设的四个阶段
(1)寻找名师。我们教研组文化创建的第一步是寻找名师,模仿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应该是最切合实际的,学校近来分配的新教师多,教师的教学经历少,教学痕迹浅,教学方向感缺乏。学校在开学之初就宣传发动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名师进行学习。高段语文有教师以诗意语文教学的王菘舟为师;低段语文有教师以情景教学的李吉林为师;数学教研组找到了以钱金铎、刘永宽、朱乐平等特级老师为代表的名师对象。
(2)学习名师。这一阶段以内化的文化意识为基础,所谓“内化的文化意识”是指教研组成员广泛搜集该名师的教学案例、教学实录、教学论著,进行研读学习,把名师的形刻记下来,把名师的神提炼出来,用名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时时处处以名师文化的眼光对待教学工作,对待自己的专业发展。教导处开展的“让我走进我的名师”“名师的形与神”“我与名师相似”等论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名师学习。
(3)模仿名师。模仿名师是指教师模仿名师的课堂教学,包括课堂设计、课堂语言、教学方法等,从原始的模仿开始,从外在的形似开始,根据对自身的优势、劣势和潜质的准确把握,对自己的教学愿景进行明确定位。在教导处配合开展的教学竞赛活动“我与名师同上一堂课”中,我校的一位青年教师模仿王菘舟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并在公开课中展示。如此反复学习模仿使教师走向神似的名师。
(4)成为名师。教师在反复的学习模仿实践中,在不断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把握自身的特质,从形到神,从模仿名师的痕迹中走出来,逐步树立信心,找到自己的教学定位,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我们学校的名师,进而在引领中再发展、再提升,努力成为县名师、市名师直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我校开展创建以“教研组名师文化建设”为载体的校本教研制度的时间不长,还处在探索与尝试之中,而且我们又产生了很多新的思考、新的困惑,正如诗曰: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