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二、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指的是在进行自我提高的同时,教师应加强与其他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共同分享教学经验,加强专业的切磋与合作,形成一个“互助合作团体”,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成长,共同提高。这个互助团体在遇到教学问题的时候可以共同面对,互相探讨和研究,通过不断地研究和交流,发掘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知识,从而帮助大家共同成长,培养解决问题和思考的能力。同伴互助的实质就是教师之间的互帮互助,合作共赢。乔依斯与许瓦斯通过等组实验发现,教师在课程培训的同时,如果参与校内同事间的互助指导,就有75%的人能在课堂上有效应用所学内容,否则只有15%的人能有同样的表现。其他的研究也发现同事间互助指导远胜于单元式的工作坊。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认为,专业价值观关注的是教师在教育中推动社会发展所扮演的角色和专业素质,认同教师即学习者,教师之间同伴互助、相互依赖和相互欣赏、互相支持和合作,具有团队凝聚力。因此,优秀的教师具有以下品质:承认自己须获取同事的支持;常对深造或参加专业发展的同事给予鼓励;认为教育研究的发现影响自己教学;懂得怎样互相支持;尽力维持教师之间良好的关系;互相进行学习;尊重同事的个人特质;认为同事普遍支持自己的专业决定;接纳同事对自己在教学方面的意见;愿意与人分享经验和教训;能够找到新方法改进自己的教学;认为工作团队的凝聚力影响教师之间的合作。

同伴互助基本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专业对话

专业对话是指教师针对专业领域中遇到的问题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针对一些专业的问题达成共识。专业对话是更好地利用他人和群体力量的一种形式,教师之间多向互动和智慧共享的“对话”是“互助小组”的有效运作机制。研究表明,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对话过程是教师通过多向互动从对知识起源的理解中获得启发的过程。教师通过交流观点,认知结构不断重组和重建,进而创造新知识和新想法。对话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可以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会教学。在“学习小组”中,对话的双方将彼此视为知识的可能性来源。通过对话和讨论,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学习小组”通过互动还解决了个人遇到的难题,对于共同的难题可以发挥集体的智慧进行解决,促进了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校本教研是教师的集体研究,只有教师集体参与的研究才能为学校教师创造一种研究氛围,形成研究的文化和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

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学校要培育学术对话和学术批评文化,营造一种教师内部自由争论的气氛。正如“教研沙龙”倡导的那样:①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强调教师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人云亦云,不牵强附会;强调对自己的观点尽可能地进行解释、说明、阐述。②观点交锋,讨论争鸣。强调不同的观点的对撞、交锋、比较、鉴别。③不做结论,各取所需。强调个人的消化吸收在于自己的感受、认识、体验、经验与别人的感受、认识、体验、经验之间进行对接、兼容、批判,保留不同意见,保护不同的见解。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佛莱雷曾指出,“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5]

教师心灵的开放是校本教研的有效指标。“专业对话”可分为“直接专业对话”和“间接专业对话”两种。直接专业对话又可分为“校本专业对话”和“校外专业对话”。教师进行最多的是校本专业对话,对话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信息交换

教师通过信息发布会、读书汇报会等形式,彼此交换信息,扩大信息量,提高认识。

2.专题讨论

组织教师围绕某些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彼此交流思想,共同提高对问题的认识。例如,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专题研讨会。

3.经验共享

先进经验是指成功的、典型的、具有效法意义的教学经验。教师通过互相分享经验,借鉴他人的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分享经验的主要途径是召开经验交流会。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的最好方法是上网查询,这种方法既便捷又经济。

4.阅读经典著作,与教育家对话

通过阅读经典著作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著作构成的桥梁的过程。

5.“沙龙”式研讨

在课改“沙龙”里,没有领导,没有权威,只有观点争辩。教师为某一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是常事,教师只有在思维的碰撞中,激发灵感,才能有所启迪,有所提高。沙龙的话题广泛,形式宽松,不论哪一种话语,都会引发更多的思考,引出许多问题,撞击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6.网上对话

教师通过因特网与同行、专家交流、讨论,可先收集一些新课程改革中的话题放在网上,使教师对话更具针对性;网上对话可定期开放,甚至每周都有。

7.阅读教育刊物,与同行对话

教育期刊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对话”的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小学教师可推广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专业对话”包括学习、领会、吸收、运用、交流、解答、提高等过程。

(二)协助

教师共同承担责任,完成教研课题。同科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课后坐在一起反思原教学设计与实际效果的差距,然后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再实践,直到达到满意的效果。

(三)帮助

“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或先期进入新课程改革的“优秀教师”要发挥带头、示范、核心作用。可采用以老带新、结队帮扶、跟班听课等形式,让优秀教师指导新任或刚参加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