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自我反思与提升
当前,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和深入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日渐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最为关切的热点话题。从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情况来看,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准,已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焦点和共识。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课程设置、课程构建到教材内容、教材编写、教材选用,从课程设计、课程要求、课程评价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有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变化。它要求以教师作为研究主体,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着力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育教学经验,不断地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和转变,努力把自己塑造成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要求的、学习型与研究型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因此,新课程改革必然要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所谓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既作为一种职业,又作为一种专业,不仅需要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和专业资格,还应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地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策略,转变教学行为,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准。它有两个主要标准:第一,教师要有研究意识和能力,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第二,教师能专业自主,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可以自主选择特定的教育行为。这就意味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人文素养、教育理念、角色意识、教学技能等都有全新的期待。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作为认识主体,应具有在自身行为之后,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境的能力,即自我反思的能力。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身的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作为参与者的自我决策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进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效能的过程。它隐含着三个基本信念:教师是发展中的个体,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研究者。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全国特级教师袁蓉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成功经验中总结出: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可见,在推进新课程改革并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教师的自我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因此,教师的自我反思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反思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事实上,课程改革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以及发自内心的需要,课程改革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可见,教师准确地理解并有效地进行自我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从反思时序看,自我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的反思。教学前的反思主要在备课阶段进行。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参或他人的教案设计,甚至出现离开教参便不能备课的情况。这是以“他思”取代“我思”,不考虑学生和自身的实际。二是一些稍有经验的老师在备课时,过分依赖过去积累的经验,甚至照搬以往的教案,无视教材、学生以及时代的鲜活性。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备课时注重教学设计,不仅要备教材、教法,更主要的是备学生和学法。例如,课堂教学如何巧妙导入?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实现师生互动?教学节奏如何调控?板书如何设计?等等。实践证明,教师提高课前反思能力进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对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思维、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的反思,主要指教师面对课堂上的突发问题,思考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并使事先设计的课程能如期完成。由于课堂上的突发问题具有事先没有也不可能预计的特点,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学中的反思最能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水平。而教师教学后的反思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后对整个课堂行为过程进行的思考性总结,包括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行为、教学设计以及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表现等进行理性的反思。这种理性的反思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它能使教师的教学经验理论化,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总结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第二,从反思主体看,自我反思的主体存在新手型教师、适应型教师、成熟型教师三个不同群体,其各自的反思特点不同。新手型教师的知识结构大多是职前教育中所获得的,以书本知识为主,而教学实践所需要的实际教学技能却非常欠缺。例如,如何创设情境?如何巧妙提问?如何关注边缘化学生?等等。这些问题对新手型教师而言,都是实实在在的具体难题。因此,新手型教师的反思应以对自身教学技能的反思为切入点,在实践中可采用微格教学技术。首先,学习有关微格教学的理论。其次,观看优秀教师的典型课案,分析其教学技能的特点和效果。再次,选择不同的课型,自主地进行教案设计,并请求优秀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提高自身在不同情景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的水平。适应型教师的知识结构中程序性知识已比较丰富,已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但仍不能自如地运用,其教学设计无法超越教参或教材,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关注不够,缺乏应有的个性和创意。因此,适应型教师的自我反思可运用案例开展反思活动。首先,教师反思自身教学基本技能是否达到教学技巧的水平。其次,通过内省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各种教学策略的基本要求。最后,通过对自身教学行为的记录与反思,找出自身教学行为与优秀教师相比还存在的问题与差距,以提高对教学策略把握的自觉性。成熟型教师已形成适合自身个性特征的教学方式,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材的处理有独到的见解,能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具有一定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有较好的教学效能感。与此同时,出现了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高原期”。其大量的个体特殊的教学经验没有上升为一般的理性认识,个体感悟不能上升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因此,此类教师的自我反思可以采用教学病理的方法,直指自身的教育理念。首先,通过自我反省,收集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学与教的病历。其次,以聚类分析的方法找出各种病历的不同病理。再次,对各种病理进行归因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观念。最后,提出解决各种病理的教学对策。
第三,从反思的内容看,自我反思涉及教育理念、教材内容、教学常规、教学习惯等诸多方面。教育理念处于反思内容的核心地位,具有灵魂的作用,因为思想指导人的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课程是活动”“课程是实践”“课程是探究”“课程是发现”等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反思就要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体现了新课改的这些理念和要求,不断更新教育思想,从而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对教材内容进行反思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教材内容以及由此所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对教学活动起着制约和导向作用。但是,教材绝对不是“圣经”。对教学常规的反思主要是针对各教学环节,看各教学环节是否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一方面,要反思传统的常规教学中存在的与新课改相抵触的地方,如当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明显存在模仿多、创造少,抄写多、思考少,考虑教法多、研究学法少等问题。对此,教师要对常规教学着力开发和重建。另一方面,反思传统的常规教学中积淀下来的教育精华,如因材施教、发挥个性、和谐发展等,对其进行开发性的挖掘和提炼。因此,反思教学常规,就要把精力放在教学研究上,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上,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对教学习惯的反思是一种很特殊的自我反思。因为每个人在教学过程中都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一些自身的教学习惯。事实上,在这些无意识形成的教学习惯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合理性是有限的。经常地对个人教学习惯进行反思,可以防止对课堂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四,从反思的方法看,自我反思的方法较多,典型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对话反思法。即通过与其他教师的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不足,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背后需要改进和提升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种方法。其操作程序为:首先,执教者围绕研讨专题授课,其余教师带着问题帮助诊断。其次,执教者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内容以及这样设计的理论依据。再次,执教者与其他教师展开对话,产生思维碰撞。最后,执教者根据讨论结果重新完善教学设计方案,并写出反思性总结,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2)观摩反思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个教师都应抓住教研活动的学习良机,或自己创造机会多观摩优秀教师特别是名师名家的课,最好是能与他们直接进行交流,尤其是要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思想,弄清并借鉴他们进行教学设计背后所蕴藏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并通过评述观察到的教学实景,反思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也是教师提升自己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3)理论反思法。即对照教育理论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首先,要提高对学习教育理论的认识,要认识到学习教育理论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生长点,是提升我们教育教学行为的重要策略。其次,要善于学习,将理论与自己的教学行为同化,使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理论与教学行为同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用理论寻找我们存在的不良教学行为并探求解决的途径;二是借助教育理论来评价和发展我们的教学行为,促使教学行为的转变和创新。(4)课题反思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样:就其本来的基础来说,教师的劳动就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是很接近科学研究的。有的教育情境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延时性,凭一般经验和较低层次的理论水平及研究方法很难揭示其本质属性,要作为专门课题研究才能解决。因此,反思的另一途径就是和教育科研人员、骨干教师共同建立课题,进行高层次、全方位的行动研究,才能达到反思的目的。准确地讲,课题反思是最高层次的反思,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好反思。
但需要明确的是,反思并不完全等同于找缺点、提不足。其实,除此之外,反思的很大一部分,应当着眼于成功而不是失败。假如教师能在教育教学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教育教学得以成功的原因,那么今后教育教学成功的机会就更大了。这是一种由积极向更加积极的递进。当然,再好的教育教学实践也有不足,所以教育教学中时常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是正常的现象。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最好进行建设性的反思。什么是建设性反思?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不要告诉我你犯了什么错误,告诉我你从今天的经验中学到了什么。”我们认为这就是建设性反思的主旨—不要一味地回头看自己踩歪了的脚印,而要向前看怎样才能把下一步走得更稳。这是教师职责使然,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使然。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使自身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同时,教师的自我反思会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成长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反思型教师,帮助我们以饱满的激情、与时俱进的观念走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