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三篇文章”
(一)加强队伍建设
省级教研机构要完成自己的职能任务,关键在于有一支好的队伍。一方面,要加强中层领导班子队伍建设。一个国家也好,一个民族也好,一个政党也好,一个单位也好,领军人物很重要,其作用、号召力、影响力、动员力、执行力,直接影响着单位的风气和发展。领导班子队伍做到有思想、有魄力、有权威,提升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尤其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另一方面,要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新课程改革对教研员原有的指导地位、专业优势和评价地位都提出了挑战,对教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研员不仅要成为本学科的知识权威,还要具有研究、指导和服务基层的能力,更要能够站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当好理论者和教师间的桥梁。教研部门是“师范的师范”,教研员是“教师的教师”。要实现这样一个定位,省级教研机构要从目标、内容、形式、办法、体制、路径上加以很好的设计,帮助教研员实现专业成长。一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鼓励教研员自学、进修,积极为教研人员创造学习、实践、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坚持人尽其才、注重能力的原则,采取给任务、压担子的办法培养好、使用好现有人才。二要形成人才引进与交流机制。要积极创造条件,引进高层次人才;采取兼职的形式吸引有一定学术水准的专家、学者参与到教学研究工作中来;采取访问学者、在职研修的方式把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研人员送出去进行学习、研究;以合作的方式与其他教研机构进行课题、项目研究。三是实施名师工程,通过优秀教研员、学术带头人的评选,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
(二)创新教研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迫切需要改进和加强教研活动。然而,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又常常受到多方面的责问。制约教学研究活动实效性的因素,除了经费、制度等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同样影响着活动的质量,因此要不断创新教研工作的新方式。在积极推进校本教研、联片教研、主题教研等比较成熟的教研模式的同时,探索新的教研思路。一是积极探索创新“项目推进”的工作机制,注重贴近课堂实际,贴近课改实际,贴近一线教师,贴近疑难问题,采用多样化的有效教研模式和专业引领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课改在深化过程中的困惑和急需,不断提高省级教研部门对全省课改实践的引领度与贡献率。二是积极降低教研工作重心,倾斜农村教育的教研指导,在组织教研员和教师开展学科整建制学习、调研、培训、指导活动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深入基层县市,送教下乡,为广大农村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破解教学难题提供智力支持。三是要积极倡导网络教研,组织教师利用互联网媒介开展研究,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交流沟通,发挥优质资源的作用,搭建基层教师与名师直接对话的平台,创造基层教师走近专家、与专家名师零距离接触的条件与机会,把教师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使教师的研究走出学校的围墙,走出课堂的狭小范围,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四是构建上下联动的教研运行机制。在原有教研机制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致力于加强全省各市、县(区)的联系,将县区级教研、连片教研与校本研训整合起来,充分发挥县区级教研部门的枢纽作用、连片教研的桥梁作用、校本研训的主体作用,使教研机构与学校共同发展,教研人员与教师共同提高,促进各级教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深化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以来,有目共睹的是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也不可回避的是,作为一种探索,我们遇到了很多现在还难以解决的难题。省级教研机构作为引领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专业部门,要做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一是为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新课程后的教学质量提供专业支撑,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保驾护航;二是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同步研究,开辟一条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性评价新途径;三是努力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实践策略。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确立各学科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具体目标和基本思路。要选择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要素或环节,作为研究和革新的重点,争取有突破、有创新,逐步形成新课程理念与学校实际相融合的教学特色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