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案例研究

二、案例研究

尽管同属经验性研究方法,以实验研究为代表的课题研究方法更多地借鉴了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采取系统和实证的方法,如实验、观察、检验等对客观现象进行“量的研究”,而案例研究和后面提到的叙事研究则是更多地采用了主观主义的研究范式,强调“质的研究”,更加注重以人文学科的主观方法对具体的人和事件进行解释和说明,因为它们信奉的是:人具有自由意志,人的行为是无规律的、无法预测的,社会历史事件都是独特的、偶然的,不存在普遍的历史规律。因此,对人和社会不能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只能以人文学科的主观方法对具体的个人和事件进行解释和说明。

(一)概念界定

所谓案例,就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它是对某个过去发生的、包含有疑难问题实际情境的事件的真实描述,目的是引发对一个特殊情境的讨论和分析。它包含这样几个具体的意思:(1)它是一个以真实教学状况和事件为基础的叙述性档案,既不能用“摇摆椅子上杜撰的事实来替代”,也不能用从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2)它从多种角度呈现故事的背景、人物和情况,蕴含了教育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问题性,体现出教学变量、意义和理论观点的多样性;(3)若它要成为讨论的题材,必须包含有足够的细节和必需的信息资料,如描述具体的、特殊的、需要进行探索和解决的两难境地和紧张状态,才得以引发使用者进行深入的诠释和分析。

一个良好的、有研究价值的案例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真实性。即它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2)典型性。即它必须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3)浓缩性。即它必须多角度地呈现问题、提供足够的信息。(4)启发性。即它必须能够引发讨论,引起分析和反思

所谓案例研究,是以某一对象或现象(即案例)为研究样本,通过观察、反思等方式反复分析与研究,以深入揭示其蕴含的教育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有人说它是一种经验主义的探究,研究的是现实生活背景中的暂时现象,在这样一种研究情境中,现象本身与其背景之间的界限不明显,研究者只能大量运用事例证据展开研究。

有研究者从案例研究的角度将案例分为描述性案例、说明性案例、证实性案例、探索性案例。由于用途和使用主体的不同,案例的体例、格式和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二)特点

案例研究的对象是教学实践,研究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其特点表现在:

(1)案例研究是问题解决取向。它一般表现为对一个真实的两难问题的探究和实践过程,体现了强烈的现实性和实践操作性,与调查、访问等研究方法相比,它具有典型的问题解决价值取向。

(2)案例研究具有质的研究所共有的解释性(理解性)特征。由于它的研究对象是现实教育现象中的事例证据及有关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它主要用解释、理解和说明其意义的方法而不是用实证检验其真伪的方法进行研究。

(3)案例研究的成效与研究者素质之间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案例研究在培养教师方面卓有成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对各国有关专家意见的调查,获得了对案例研究等9种教学法教学功能的评价结果。实践证明,案例研究的运用是极富成效的。另一方面,案例研究要取得的成效—案例如果作为一个完全的、被准确界定的个体样本所揭示出来的规律及相关研究结论被推广应用到更广泛的、具有相似性的群体中去的话—需要依赖于具有高度研究水平的教师研究者。

(三)具体操作方法

案例是在观察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案例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实践+反思”的过程,它能促进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专业能力。教师究竟应该如何进行案例研究呢?

对于教师个体而言,撰写案例本身就是一种研究,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静心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的绝好机会。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反思,并撰写出有价值的案例呢?

第一步,我们要先了解一下案例的基本结构。组成一个案例需要以下几个基本要素。(1)背景:包括发生了哪些问题或困扰事件,背景介绍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特别的原因或条件;(2)主题:本案例的核心理念,想反映什么问题,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确定主题;(3)案例问题:围绕着主题的各种问题能够阐述案例的主题,揭示各种困惑,链接有关理论,能够启发读者的讨论和反思;(4)情境与细节描述:环绕主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剪裁情节,有针对性地描写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做到引人入胜;(5)教学结果: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等;(6)诠释与研究:多角度地解读和评析,回归到教学的基本层面;(7)问题讨论:设计讨论作业单,供今后案例教学时与其他教师讨论,开放而无终结。

第二步,写作案例,并在写作过程中思考一些问题。在将一个事件写作成一个案例时,回答上述问题可以帮助自己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撰写案例时,这些问题都要回答。关于怎样建构案例以及要包含什么内容,作者具有最终决定权。

第三步,检查修改案例。当就案例故事反思这些问题时,作者会在案例初稿的页边空白处做一些笔记,为修改案例作提示或决定。

最后一步,撰写教学注释和分析,赋予案例意义。在修改完成之后,需要再次将案例“冷处理”,这对于再次阅读案例能有更深层次的探索意义。在撰写教学注释和分析,赋予案例意义时应考虑下面一些问题:(1)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案例?(2)案例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它是最具批判性的问题吗?(3)主人公是谁?什么情感驱使了他的行为?谁是反面角色?其他人呢?他们又具有怎样的情感和动机?(4)他们的评价是否准确?(5)作为一个教师,事件教会你什么?(6)这个案例是否提供了关于儿童、管理或你自己的问题?

事实已经证明,案例研究方法在专业知识、经验的积累和传承的过程中起着其他研究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近年来它的发展势头一浪高过一浪。但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我们也应看到,案例研究在特定科研领域中的发展是有一定的条件的,它要求该领域的专业性和知识权威应表现为令人信服的经验性判断,而正确的经验性判断只能来源于对以往的历史事件的认识的积累。因此,当我们在使用它时,还应该将对教育的研究和对案例研究本身的评价研究结合起来,在深入探索教育规律的同时发展教育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