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三种意识”

二、增强“三种意识”

(一)增强超前意识

省级教研部门只有走在教育发展的前沿,才能真正担当起专业引领的任务。正如我国著名老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所说:“你要创新,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就需要知道巨人是谁,肩膀在哪里?”因此,教研人员必须增强超前意识,一方面要及时了解省内乃至国内外教科研动态,传递最新信息,推介最新经验,关注新课改,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保证课改稳妥健康实施;另一方要面全面准确地把握全省的教育发展趋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充分发挥好将先进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的桥梁作用,把握好教研工作发展的方向。

(二)增强创新意识

新课程改革后,各种理论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然而各省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教育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因此教研人员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必须增强站在巨人肩膀上改造的意识、创新的意识,不断增强新理念、新经验在教育发展中的适应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造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要树立大教研的理念,开发、整合、利用全省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在教研、培训、科研、教育资源开发等各个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教研部门要努力多创造条件,让教研人员“走出去”,开阔眼界,开展思路,不断创新教研活动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三)增强研究意识

国家把教研机构的职能明确定位为研究、指导和服务,其中教学研究是教研机构的核心职能。然而,长期以来,教研人员整日为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所困,把组织评比、组织竞赛、命题考试、编写习题和评估检查作为教研机构的中心工作来做,偏离了研究的轨道。

教研人员只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解决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知识更新、教学模式构建及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等问题,才能把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为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技术支持。高质量的教学研究成果是教研存在的根基。向教学研究要质量,靠教学研究上水平,凭教学研究出特色,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种教学研究,不是某些课程专家思想理论的简单应用,也不是课程方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创造性的转化与生成,是对转化过程的探究与创造;不是以课题为中心的专门研究,而是要求逐渐进入日常层面,指向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不是纯理论的研究,而是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展的应用性研究;不只是某一两次耀眼的点缀性质的教研活动,而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产生持久的不断变化的累积效应;不是低水平的重复和形式主义的作秀,而是要面对真实的课堂、真实的问题,开展真实的、常态的研究;不是个别教师的个别行为,而是在教研部门的宏观调控下全员参与的一种教学研讨。

为此,一是教学研究人员必须增强研究意识,学习科研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科教学研究的科学化水平,通过研究使教研员和教师获得共同的提升;二是要从调查研究入手,组织教研员开展面向全省基础教育的调研工作,形成一批有分量、有价值的调研报告。通过调研报告掌握基本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要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然后进行客观、真实、全面的分析,提出意见和建议,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三是将教研工作和培训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研培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的有效研培机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发现研培工作中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和研究,解决“研什么”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分门别类地梳理出来,作为课题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培什么”的问题。然后用研究的成果作为培训课程的内容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培训工作切实收到实效。在培训过程中再发现问题,再进行研究,再进行培训。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研培质量和水平,真正实现有效研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