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二 一位讲故事的爱尔兰人
每当我谈及爱尔兰的农夫依然坚信精灵的存在,总会有人横加质疑。他们大都认为我只是在这个引擎轰鸣的时代,试图寻找爱尔兰曾经美好与浪漫的世界。事实上,隆隆作响的车轮和嘈杂声不断的印刷机,还有那些身着黑外套、手持高脚杯自视清高的学者们,这些人与物早就把精灵的国度抛在脑后,让曾经载歌载舞的小精灵消失得无影无踪。
不过,年事已高的毕蒂·哈特老太太并不这样认为。在她那座屋顶生着一簇簇黄景天的茅草屋里,所谓“时代的想法”未出现过。不久前,我还坐在这座位于本布尔滨[1]山坡上的茅草屋,靠着泥炭生起的炉火,一边吃着烤饼,一边询问她那些住在房屋后山郁郁葱葱山楂树下的精灵朋友们。她如此地坚信它们的存在,以至于害怕冒犯它们!面对我接二连三的询问,她从未直接回答,只是一味隐晦地说:“处理好自己的事,它们也是一样。”不过,每当谈起我的祖父曾在这个山谷里住了一辈子,又或者提醒她我自己七八岁就经常到她家里玩耍的时候,她就不由得松了口,承认与我聊聊精灵的事情怎么也要比和英国游客讲话安全多了,毕竟我打小可是在精灵的山脚下住过的。不过每次聊完,她都不会忘记叮嘱我说一句“星期四了,上帝保佑它们”(拜访的那一天正是星期四)的话语,希望能够解除为精灵带来的不悦,也不要因为我们对它们的关注而动怒,毕竟它们喜欢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生活、娱乐。
只要毕蒂决心打开话匣子,就会讲个滔滔不绝,其间,还会时不时地弯下腰,照看一下架在火上的锅,再拨一拨泥炭。火光映照下,她的面颊红润照人。她提到过一位姑娘在科洛尼村子附近被精灵掳走,之后与精灵一起生活了七年的时光。由于和精灵一直跳舞,当她回来的时候,十根脚指头全都磨没啦。还有一个女人,就在我到访的几个月之前,在格兰奇村被掳走了,据说是给精灵喂养人类的宝宝。只要提起精灵们的事情,她都会说得详细、客观,就好像在说亲眼所见的事情一样。对她而言,精灵只是比自己更奇妙也更加精致的小人儿罢了,除此之外与她也没什么不同。她还会告诉你,曾经有位老人跟她说,精灵拥有这世界上最最华丽的客厅和起居室。因此,她总觉得精灵的生活灿烂无比,虽然她的这种想象对其他人来讲,毫无稀奇之处。不过,这样的想象可是能轻易地满足她的内心。因此平日里,我们认为稀松平常的事物在她这座用木椽、干草、白色帆布搭建起来的小屋中,充满了神奇般的色彩。而现在,我们只能依靠图画和书籍幻想出一个珠光宝气、布满皇冠与精致帷幔的精灵国度。可是,毕蒂家中只有一小张端放在壁炉上的圣帕特里克画像,碗柜上色彩斑斓的陶罐,以及女儿在壁炉架上石雕狗后面塞进的一本薄薄的民谣集。如果她讲到的小精灵并不像我们在图书和故事里读到的那样光彩照人,是否会觉得奇怪?她会告诉你,曾有农夫遇到精灵队伍,误认为那是一群和自己一样的农民,直到它们消失在无边黑夜中。更有趣的是,还有些精灵的宫殿总被误认为是乡绅的城堡,直到它们原地消失。
此外,毕蒂·哈特老太太对天国的看法同样朴实,其天真程度就像克朗多金[2]的一位虔诚的洗衣女工。曾经,这位洗衣女工和我的一个朋友提到她看见了“头戴金闪闪的帽子,身着一件在凡间从未被浆洗过的衬衫”的圣约瑟夫[3]。说话间,她还能口吐几行古雅的诗句。可见,与本布尔滨相比,都柏林附近的克朗多金的文化教育更胜一筹。
总之,毕蒂·哈特把毕生的梦想都献给了天堂和精灵国度。光阴如梭,节气更迭,她的灵魂始终拥抱着圣徒、天使、精灵、巫婆、山楂树、圣井。对她来讲,这些就像是你我手中的书本、戏剧和图画。诚然,它们的意义远非如此,因为我们当中有太多的人日渐乏味,然而毕蒂·哈特始终充满着对精灵的想象。曾经,在天气晴朗的一日,她对我说:“我站在门口,望着这座山,感恩上帝的慈善。”我注意到每逢谈及精灵的时候,她的嗓音里总带着一丝柔情。她爱它们,因为它们青春永驻,不会如她一般,备受衰老之痛。她爱它们,也因为它们就像永葆童真的顽童。
可以想象,假如怀疑精灵的存在,爱尔兰人民哪儿还能像现在这样心中充满诗情画意?如果没有美丽的传说和狂野悲伤的故事,怎能让爱尔兰人如此疯狂地热爱这片大海与土地?去内陆打工的多尼戈尔乡下女孩又怎会跪下身来亲吻大海?假如不是众多精灵陪伴在爱尔兰人的左右,老人们又怎会生活得如此欢快,又怎会春风满面地诵读爱尔兰的谚语:“湖水不会受天鹅的嬉戏而负重,骏马不会因为缰绳而放缓脚步,人也不会因为自身的灵魂而变得沉重”?
感谢王尔德夫人同意摘引她的《爱尔兰古代传说集》(沃德、唐尼出版社),这是一部迄今为止最具诗情画意且包罗万象的爱尔兰民间故事集;感谢斯坦迪什·奥格雷迪[4]的《库丘林授勋记》,在这部史诗中,他首次提出了爱尔兰历史中的英雄时期;感谢帕特里克·韦斯顿·乔伊斯[5]博士的《费格斯·奥马拉与空气恶魔》;还要感谢道格拉斯·海德先生尚未出版的故事《无畏之人》。
另外,此书并未收录我在1888年出版的《爱尔兰农夫神话与民间故事》中的作品。
不过,我认为这两本书极为典型地收录了爱尔兰的民间文学。
威廉·巴特勒·叶芝
1891年7月于克朗多金
【注释】
[1]译者注:爱尔兰地名,位于爱尔兰西北角。
[2]译者注:爱尔兰地名,位于都柏林西部。
[3]译者注:约瑟夫是福音书中的一个人物,他娶了耶稣的母亲玛利亚,是耶稣的合法父亲。
[4]译者注:斯坦迪什·奥格雷迪(1793—1846),爱尔兰裔加拿大诗人、牧师。
[5]译者注:帕特里克·韦斯顿·乔伊斯(1827—1914),爱尔兰历史学家、作家和音乐收藏家,尤以研究爱尔兰语源学和爱尔兰地名而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