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风笛手
托马斯·克罗夫顿·克罗克
不久前,蒂珀雷里郡的边界处住着一户人家。丈夫名为米克·弗兰尼根,妻子名叫朱迪·穆尔顿。俗话说得好,好人有好报。这对贫苦的夫妇受到上天的祝福,生了四个孩子,并且全都是男孩。其中三个儿子长得健壮帅气。在炎炎夏日的午后,三名男孩站在门口,卷曲的亚麻色头发垂到额头,红润的脸颊如红彤彤的小苹果,手里还攥着热气腾腾的土豆块。看到这样的场景,全部的爱尔兰人都会为自己的同胞能够养育如此完美的孩子羡慕不已。当然,这种自豪感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说,更是如此。
不过,那个排行老四的孩子却与他的兄弟们完全不同。可以说,他是上帝自创造人类以来面貌最丑、脾气最坏的孩子了。一副瘦弱的身子连站都站不稳,更别提自己爬出摇篮。一头凌乱的卷发,黑不溜秋像是一堆煤炭。小小的脸蛋黄绿黄绿的,一双通红的眼睛贼溜溜地转个不停。还不到一岁,这怪娃娃便长出了一口利牙,两只手也如猫爪一般,尖利无比。那对细腿也不会比鞭子柄宽到哪里去,弯曲得比镰刀还要厉害。更糟糕的是,他的胃口竟然比鸬鹚还大,一张嘴全是稀奇古怪的声音。
邻居们都怀疑他哪里不对劲。当大伙儿聚在炉火旁聊宗教和精灵的时候,母亲便把他放在靠近炉火的摇篮里,那里既舒服又温暖。每当这时,这个怪娃娃就像恶魔附体似的,直挺挺地站起身。关于这个孩子的种种不正常,乡亲们曾聚集在一起,商讨对策。有人建议应该用铁锹把他铲起,然后扔掉。可妻子朱迪强烈反对,自个儿亲生的娃娃怎能像死猫或者死耗子那样被铁锹铲起来,然后扔进粪堆呢?不行,绝对不行,这样的建议她一个字都听不下去。还有一位技艺高超、精通仙术的老妇人曾经强烈建议妻子把钳子放在火里烧红,然后用它夹住孩子的鼻子。这样一来就能让这小子老老实实地说出自个儿的来历,因为大家都怀疑他是个调换儿。可是,心软的朱迪实在太疼爱自己的孩子了。别人如何劝说她,她就是不听。不过,谁还能责怪一位伟大的母亲呢。大家你一言他一语,提出许多建议。最后,一个人提议找来博学的神父,让他来看看小孩。朱迪自然没法反对,不过家里接连发生的怪事情又把邀请神父的事情耽搁了。到头来,神父一直没有出现。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这小家伙聒噪不止,吃得也比三兄弟加起来的还要多,做出的恶作剧更是五花八门,就好像是个天生的捣蛋鬼一样。直到瞎子笛手提姆·卡罗尔的到来,如此糟糕的日子才有所改变。这一天,瞎子笛手提姆来到他们家中做客。他在炉火边坐下,与女主人聊天。
不久,从不吝啬技艺的提姆架起了风笛,开始演奏优美的曲子。乐声一起,像只耗子的小家伙立即从摇篮里坐了起来。只见他挤眉弄眼、咧嘴大笑,黄褐色的长胳膊甩来甩去,卷曲的小腿乱蹬个不停,仿佛对音乐非常感兴趣。
小家伙闹腾得实在厉害,母亲朱迪只好请求提姆把笛子借她儿子玩一会儿。很喜欢孩子的提姆欣然同意。不过,提姆看不见,朱迪只能帮着把风笛放进摇篮里,架在儿子的身上。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这小家伙根本不需要别人帮忙,只见他熟练地扣上皮扣,一只胳膊提起笛管,另一只胳膊夹住皮囊,像有着二十多年经验的笛手一般,熟练地吹起欢快与美妙的《希拉纳吉》[3]。
在场所有人惊呆了,可怜的朱迪被吓得不停地画着十字。而眼瞎的提姆呢,他并不知道何人在吹奏,只顾着自个儿高兴。当他得知这只是不满五岁的小娃娃第一次吹风笛的时候,狂喜不已,衷心祝福朱迪生了一个这么好的儿子,还主动说如果她允许,他要收这孩子为徒,因为他笃定这孩子是个天生的笛手,一位旷世奇才,只要让他亲自指导,相信过不了多久,这个小娃娃的本事在全爱尔兰无人能及。
原本害怕邻居风言风语的朱迪听到儿子是个天才的说法,便打消了自己过往心中的疑惑,庆幸儿子日后不但不会沿街乞讨,甚至能有一份正经活儿养活自己。因此,丈夫米克一收工回家,妻子就把白天发生的怪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丈夫。米克听后自然高兴,因为这孩子一直是他的心病。到了第二天,他就赶着一头大肥猪去集市叫卖,然后前往克朗梅尔为儿子定做一套风笛。
不到两周时间,风笛送到家,躺在摇篮里的小家伙一看见风笛,便开心地手舞足蹈、哇哇乱叫,玩起了各种鬼把戏。为了换回片刻的安静,家人只得把刚刚买回来的风笛立即交给他。一拿到笛子,小家伙立即摆好姿势,吹奏起吉格舞,优美的旋律让家人惊叹不已。
自此,“小小风笛手”的名号不胫而走。他演奏的《莫得拉夫的老街》《玉米地的野兔》《猎狐曲》《卡瑟尔的草筢子》《风笛手的空想》等经典爱尔兰舞曲,总能让人不禁地翩翩起舞,这让其他风笛手望尘莫及。听他弹奏的《猎狐曲》,你定会大吃一惊,仿佛身临其境:捕猎时猎狗的吠叫,小猎犬紧随其后的狂吠不止,猎人甩着皮鞭驱赶猎犬历历在目。
而这个小鬼最大的优点莫过于他从不吝啬音乐。于是,青年男女、乡里乡亲时不时地在他家的小木屋中载歌载舞。只要笛声响起,他们便脚底生风。这种从未有过的一种笛声能让他们跳得轻松快活。
不过,除了那些经典的爱尔兰乐曲,小家伙还能演奏一首大家从未听过的魔曲。只要他奏起这首曲子,家中所有的东西似乎都要跟着跳起来:碗橱里的餐盘、粥碗叮当乱响,锅壶、瓦罐蹦蹦跳跳。甚至,连大伙儿屁股下的板凳也像被施了咒一般,全都不安分啦,带着凳上的老老少少一起嬉戏舞动。
女孩们总是抱怨,只要这首魔曲一吹,她们就没法好好跳舞,手脚也不听使唤,每一舞步都像是在溜冰,稍不留神就会摔得四脚朝天、鼻青脸肿。而那些穿上崭新舞鞋,套上五颜六色吊袜带,打算一展舞姿赢得心上人的年轻单身汉们,只要听到这首曲子,他们连脚趾头和脚后跟都傻傻分不清啦,最最擅长的舞步都跳不准,只觉得天晕地旋、神志不清。最终,男女老少跌跌撞撞挤在一块儿。看着大家打着转、乱成一团,这个小鬼甭提有多高兴。
随着年纪的增长,这小家伙的性子愈加顽劣。到了六岁的年纪,家中从未有过片刻安宁,他不是让兄弟们被烧伤,就是用罐子、凳子把他们绊倒,摔断他们的腿。一次,正值农忙秋收,这小鬼一人留在家里。等大家回来的时候,母亲发现家里猫咪的四肢被牢牢地捆在狗背上,猫脸对着狗屁股。这小鬼却在一旁卖力地吹奏这首魔曲。于是,狗儿狂吠、上蹿下跳,猫咪害怕,喵喵地乱叫,使出浑身的力气来回甩着尾巴,砸在狗头上。情急中,狗恨不得咬下猫的尾巴。就这样,家中一片狼藉。
还有一次,雇主来米克家中做客。他是个正派、受人尊敬的乡绅。朱迪赶忙用围裙擦了擦凳子,请他坐下来歇歇脚。这位乡绅背对着摇篮坐在凳子上,身旁有一盆准备做布丁的猪血。捣蛋鬼静静地躺在摇篮里等待机会,不一会儿,他找准时机甩出带钩子的绳子,将这位乡绅的新假发吊起来,随即扔进猪血盆里。还有一次,朱迪挤完奶,正顶着一桶牛奶往回走,倒霉娃一看见母亲回来,便吹奏起这首魔曲。这下可好,朱迪不自主地放开扶着牛奶桶的双手,只顾着拍手鼓掌,结果一整桶牛奶全都倒在提着一桶泥炭、准备做晚饭的父亲头上。总之,这孩子的鬼把戏和坏点子三天三夜都讲不完。
不久,米克雇主的牲口接连出事:一匹马瘸了腿,一头健康的小牛一夜之间死于黑腿病,几只羊又因尿血而死。原本温顺的牛群狂躁不已,不是踢翻牛奶桶,就是顶破牲口棚。雇主认为这是米克的怪胎儿子捣乱所致。
于是,在后来的某一天,他把米克叫来说:“米克,你也知道,这段时间农场接二连三地出怪事。这么和你说吧,我觉得这些都和你家孩子有关。我被这些怪事折磨怕了,一想到明早又要出什么幺蛾子,就睡不着。算我求求你了,米克,你还是另谋生计吧。你是个能干的农夫,肯定能找到其他工作的。”米克也为农场的损失感到痛心,自己的儿子居然是罪魁祸首,这让他更加难过。尽管孩子顽劣,但毕竟是自己的儿子,既然生了他,就要把他养大。最后,他答应会带上家眷离开此地。
因此,到了星期天教堂做礼拜的时候,米克告诉乡里乡亲自己不打算留在约翰·赖尔登农场继续干活了。刚一说完,就有一位家在几公里之外的农场主力邀米克,说自己正好缺少一位犁地的好农夫(原来的农夫碰巧离开了),并为他提供一个住处和一片菜园,好让他在农场专心务农一整年。按照约定,这位农场主下周四会派一辆马车搬运米克一家微薄的家当。
离开的时间终于到来,马车如约而至,东西被搬上了车。米克把装着捣蛋鬼和风笛的摇篮放在车顶,好让妻子朱迪在一旁照看。牛群走在马车前面,小狗跟在后面。不过,自打上回的恶作剧,猫咪早就跑得远远的,再也不回来啦。此时正值丰收,在这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另外三个儿子边赶路,边摘路边的山楂和黑莓吃。
途中,他们要穿过一条河,由于河岸高耸,等他们行至桥头,大家才发现水流湍急。原本安安静静躺在摇篮里的捣蛋鬼,一听到河水的咆哮声(大雨已下两三天,河水泛滥),忽地坐起身,四下张望,眼见父母要带他过河,便惊声尖叫。高昂、凄惨的叫喊声就连被夹住尾巴的耗子也比不上。
“闭嘴,你这疯娃子,”朱迪说,“有什么好害怕的,只是过一座石桥而已。”“胡说,是你们骗我到这个鬼地方来的。”说罢,小家伙继续大呼小叫。越往桥上走,他叫得就越凶。最后,忍无可忍的米克随手抽了儿子一鞭子:“你是不是发疯啦,就不能消停一会儿?耳朵都被你喊聋啦!”
可鞭子还没甩到身上,小家伙便架着风笛,跳出摇篮,冲着米克古怪地笑了笑,二话不说越过桥栏,跳入河水。“啊!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你要离开我了吗!”朱迪尖叫道。米克和三个儿子也立刻挤到桥边往河中瞧。这时,小家伙从桥洞里漂了出来,只见他盘坐在河面一朵白色浪花之上,欢快地吹奏风笛,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似的。在湍急的水流中,他颠簸起伏,可吹出的节奏比水流还要快。一家人沿着河岸拼命地追赶,不过到了离桥一百码以外的下游,河道突然一转,绕过一座小山,捣蛋鬼随即消失得无影无踪。自此,再没有人见过他。听说,他带着风笛回到了原本属于他的精灵家园,在那里为精灵演奏最最美妙的音乐。
【注释】
[1]译者注:爱德华·沃尔什(1805—1850),爱尔兰诗人。“在他的诗中有一种独特的美和迷人的旋律,使人心旷神怡。”
[2]选自爱尔兰多尼戈尔郡传说。
[3]译者注:希拉纳吉(Sheela-na-gig),裸体女性展示夸张外阴的雕像。它们是遍布欧洲的奇特建筑,出现在基督教教堂、城堡和其他建筑上。爱尔兰拥有最多的希拉纳吉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