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点:以异化劳动为事实的国民经济学批判
【句读1】
我们且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
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
国民经济这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当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劳动对它的产品的直接关系,是工人对他的生产的对象的关系。有产者对生产对象和生产本身的关系,不过是这前一种关系的结果,而且证实了这一点。对问题的这另一个方面我们将在后面加以考察。因此,当我们问劳动的本质关系是什么的时候,我们问的是工人对生产的关系。
以上我们只是从一个方面,就是从工人对他的劳动产品的关系这个方面,考察了工人的异化、外化。但是,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身异化,那么工人活动的产品怎么会作为相异的东西同工人对立呢?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因此,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
那么,劳动的外化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这种劳动不是满足一种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最后,对工人来说,劳动的外在性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在宗教中,人的幻想、人的头脑和人的心灵的自主活动对个人发生作用不取决于他个人,就是说,是作为某种异己的活动,神灵的或魔鬼的活动发生作用,同样,工人的活动也不是他的自主活动。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
……
我们从两个方面考察了实践的人的活动即劳动的异化行为。第一,工人对劳动产品这个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的关系。这种关系同时也是工人对感性的外部世界、对自然对象——异己的与他敌对的世界——的关系。第二,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对生产行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工人对他自己的活动——一种异己的、不属于他的活动——的关系。在这里,活动是受动;力量是无力;生殖是去势;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个人的生命——因为,生命如果不是活动,又是什么呢?——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这是自我异化,而上面所谈的是物的异化。
[XXIV]我们现在还要根据在此以前考察的异化劳动的两个规定推出它的第三个规定。
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
……
这样一来,异化劳动导致:
(3)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都变成了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了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人相异化,同样也使在人之外的自然界同人相异化,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4)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对自己的劳动、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对他人、对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
总之,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这一命题,说的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
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
……
我们的出发点是国民经济事实即工人及其生产的异化。我们表述了这一事实的概念:异化的、外化的劳动。我们分析了这一概念,因而我们只是分析了一个国民经济事实。
【解读】通过上述引文的逻辑梳理和原汁原味的呈现,可以清晰地读到马克思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揭示并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行为相异化、劳动者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劳动者与所处的社会关系相异化。而这四重规定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中,劳动这一对象性实践活动本身的异化决定着其他规定的异化。以对国民经济事实即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分析为出发点并将劳动当作“实践的人的活动”来理解,表明《手稿》时期的马克思已在相当程度上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句读2】
因此,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
诚然,我们从国民经济这得到作为私有财产运动之结果的外化劳动(外化的生命)这一概念。但是,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智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智迷误的结果一样。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
私有财产只有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它的这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来,就是说,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解读】理解《手稿》中这段关于异化劳动与私有制关系的经典阐述还需要与《手稿》中关于分工的论述结合起来。《手稿》中分工的思想实际上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关分工与私有制是同义语(一个就劳动而言,一个就劳动的结果而言)的思想是一致的。“分工的本质——劳动一旦被承认为私有财产的本质”“分工也无非是人的活动作为真正类活动或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活动的异化的、外化的设定”,分工即人的劳动的异化,私有制即分工、异化劳动的结果。同时,私有制又是分工、异化劳动的前提。
【句读3】
总之,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同劳动疏远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对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劳动的主宰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对这个劳动的关系。
……
我们已经看到,对于通过劳动而占有自然界的工人来说,占有表现为异化,自主活动表现为替他人活动和表现为他人的活动,生命的活跃表现为生命的牺牲,对象的生产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即对象转归异己力量、异己的人所有。
【解读】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描述现实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中资本家对工人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揭示了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关系,进一步阐释了异化劳动导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异化和工人劳动权益被剥削的事实。“在劳动中,个人活动的全部自然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差别会表现出来,因而所得的报酬也各不相同,而死的资本总是迈着同样的步子,并且对现实的个人活动漠不关心。”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与资本的分离,异化劳动加剧了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这种对立表现在工资、资本及其积累中。
【句读4】
总之,应当看到,工人和资本家同样苦恼,工人是为他的生存而苦恼,资本家则是为他的死钱财的赢利而苦恼。
工人不仅必须为物质的生活资料而斗争,而且必须为谋求工作,即为谋求实现自己的活动的可能性、手段而斗争。
……
因此,资本、地租和劳动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
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额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糊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按照斯密的意见,通常的工资就是同“普通人”即牲畜般的存在状态相适应的最低工资。
……
因此,在社会的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增长的状态中,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完满的状态中,贫困持续不变。
……
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而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因此,随着一方衰亡,另一方也必然衰亡。
【解读】血汗工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广大雇佣工人悲惨生存境遇的生动写照,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尖锐的利益对立。同时,以人类解放为旨向的马克思,在《手稿》中也同时指明了这种血汗的非人工资制度将随着作为异化劳动产生前提的私有制的衰亡而衰亡。
【句读5】
资本,即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
……
因此,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特性或人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
……
由此可见,在对自然产品加工和再加工时人的劳动的增加,不是使工资增加,而是一方面使获利资本的数额增加,另一方面使每一笔后来的资本比先前的资本增大。
关于资本家从分工中获利,后面再讲。
资本家是双重获利:第一,通过分工;第二,一般地通过对自然产品加工时人的劳动的增加。人加进商品的份额越大,死资本的利润就越大。
……
不言而喻,资本利润还由于流通手段(例如,纸币)的简便或低廉而增长。
……
但是,只有当资本增加而且分散在许多人手中的时候,竞争才有可能。只有通过多方面的积累才可能形成许多资本,因为资本一般只有通过积累才形成,而多方面的积累必然转化为单方面的积累。资本之间的竞争扩大各种资本的积累。在私有制的统治下,积累就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的积聚,只要听任资本的自然趋向,积累一般说来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而资本的这种自然使命恰恰是通过竞争来为自己开辟自由的道路的。
……
我们是从国民经济这的各个前提出发的。我们采用了它的语言和它的规律。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作前提。我们从国民经济这本身出发,用它自己的话指出,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成反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惊人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得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解读】在《手稿》中,马克思指明资本实质就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其基础就是基于对资本的所有权即私有制。在上述引文中,马克思实际也揭示了资本获利即资本增殖的条件与途径、领域。分工即私有制是前提。“通过对自然产品加工时人的劳动的增加。人加进商品的份额越大,死资本的利润就越大。”这实际就是《资本论》中关于劳动与资本增殖关系的初步表述,即所谓资本利润或增殖源于工人的活劳动,这当然意味着资本增殖产生于生产劳动过程中即生产领域。在这段引文随后,马克思还指明,资本增殖或获利还与流通有关。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统治下即在资本逻辑主导下,“积累就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的积聚,只要听任资本的自然趋向”,社会财富就必然会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正是放任私有制资本的这种“自由”竞争,社会也必将两极分化——“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这实际是对《资本论》中资本积累趋势的较早揭示。
【句读6】
异化既表现为我的生活资料属于别人,我所希望的东西是我不能得到的、别人的占有物;也表现为每个事物本身都是不同于它本身的另一个东西,我的活动是另一个东西,而最后,——这也适用于资本家,——则表现为一种非人的力量统治一切。
【解读】异化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创造的或对象化的东西,与人疏远,不为人所支配,反过来却与人对立、支配并统治人。
【句读7】
在国民经济这家看来,社会是市民社会,在这里任何个人都是各种需要的整体,并且[XXXV]就人人互为手段而言,个人只为别人而存在,别人也只为他而存在。正像政治家议论人权时那样,国民经济这家把一切都归结为人,即归结为个人,从个人那里他抽去一切规定性,把个人确定为资本家或工人。
【解读】国民经济学家眼中的市民社会,是由“抽去一切规定性”的个人——抽象的原子式个人组成,并且被利己主义所充斥、“人人互为手段”。这就如同资产阶级政治家抽象地谈论“人权”那样。
【句读8】
国民经济这虽然从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这一点出发,但是它没有给劳动提供任何东西,而是给私有财产提供了一切。
……
国民经济这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
……
它把应当加以阐明的东西当作前提。同样,竞争到处出现,对此它则用外部情况来说明。至于这种似乎偶然的外部情况在多大程度上仅仅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过程的表现,国民经济这根本没有向我们讲明。我们已经看到,交换本身在它看来是偶然的事实。贪欲以及贪欲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是国民经济这家所推动的仅有的车轮。
……
我们不要像国民经济这家那样,当他想说明什么的时候,总是置身于一种虚构的原始状态。这样的原始状态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国民经济这家只是使问题堕入五里雾中。他把应当加以推论的东西即两个事物之间的例如分工和交换之间的必然关系,假定为事实、事件。神这家也是这样用原罪来说明恶的起源,就是说,他把他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
【解读】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进行了前提批判,他指明国民经济学“把应当加以阐明的东西当作前提”,而这个被国民经济学当作抽象前提或公式的私有财产或私有制,其实是历史的产物,有其“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具体而言,可以从前面对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的分析中找到理解。
【句读9】
因此,国民经济这不知道有失业的工人,即处于这种劳动关系之外的劳动人。小偷、骗子、乞丐,失业的、快饿死的、贫穷的和犯罪的劳动人,都是些在国民经济这看来并不存在,而只在其他人眼中,在医生、法官、掘墓者、乞丐管理人等等的眼中才存在的人物;他们是一些在国民经济这领域之外的幽灵。因此,在国民经济这看来,工人的需要不过是维持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的需要,而且只限于保持工人后代不致死绝。
……
不言而喻,国民经济这把无产者即既无资本又无地租,全靠劳动而且是靠片面的、抽象的劳动为生的人,仅仅当作工人来考察。因此,它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工人完全像每一匹马一样,只应得到维持劳动所必需的东西。国民经济这不考察不劳动时的工人,不把工人作为人来考察,却把这种考察交给刑事司法、医生、宗教、统计表、政治和乞丐管理人去做。
【解读】国民经济学“不把工人作为人来考察”,将工人的需要压低到仅够“维持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的需要,而且只限于保持工人后代不致死绝。”这就表现出彻头彻尾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意识形态属性。
【句读10】
由此可见,以劳动为原则的国民经济这表面上承认人,其实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因为人本身已不再同私有财产的外在本质处于外部的紧张关系中,而是人本身成了私有财产的这种紧张的本质。以前是自身之外的存在——人的真正外化——的东西,现在仅仅变成了外化的行为,变成了外在化。因此,如果上述国民经济这是从表面上承认人、人的独立性、自主活动等等开始,并由于把私有财产移入人自身的本质中而能够不再受制于作为存在于人之外的本质的私有财产的那些地域性的、民族的等等的规定,从而发挥一种世界主义的、普遍的、摧毁一切界限和束缚的能量,以便自己作为唯一的政策、普遍性、界限和束缚取代这些规定,——那么国民经济这在它往后的发展过程中必定抛弃这种伪善性,而表现出自己的十足的昔尼克主义。它也正是这样做的——它不在乎这种这说使它陷入的那一切表面上的矛盾——,它十分片面地,因而也更加明确和彻底地发挥了关于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本质的论点,然而它表明,这个这说的结论与上述原来的观点相反,实际上是敌视人的;最后,它还致命地打击了私有财产和财富源泉的最后的个别的、自然的、不依赖于劳动运动的存在形式即地租,打击了这种已经完全成了国民经济这的东西因而对国民经济这无法反抗的封建所有制的表现。(李嘉图这派。)从斯密经过萨伊到李嘉图、穆勒等等,国民经济这的昔尼克主义不仅相对地增长了——因为工业所造成的后果在后面这些人面前以更发达和更充满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肯定地说,他们总是自觉地在排斥人这方面比他们的先驱者走得更远,但是,这只是因为他们的科这发展得更加彻底、更加真实罢了。因为他们使具有活动形式的私有财产成为主体,就是说,既使人成为本质,同时又使作为某种非存在物[Unwesen]的人成为本质,所以现实中的矛盾就完全符合他们视为原则的那个充满矛盾的本质。支离破碎的[II]工业现实不仅没有推翻,相反,却证实了他们的自身支离破碎的原则。他们的原则本来就是这种支离破碎状态的原则。
【解读】所谓以劳动为原则的国民经济学实质是“敌视人”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一方面宣称“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本质”,强调劳动原则;但另一方面,它又实际地使“私有财产成为主体”、前提并主导工业现实。这一口头的劳动原则与现实工业社会的私有制原则的矛盾,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学的伪善性和虚假性。
【句读11】
因此,国民经济这这门关于财富的科这,同时又是关于克制、穷困和节约的科这,而实际上它甚至要人们节约对新鲜空气或身体运动的需要。这门关于惊人的勤劳的科这,同时也是关于禁欲的科这,而它的真正理想是禁欲的却又进行重利盘剥的吝啬鬼和禁欲的却又进行生产的奴隶。它的道德理想就是把自己的一部分工资存入储蓄所的工人,而且它甚至为了它喜爱的这个想法发明了一种奴才的艺术。人们怀着感伤的情绪把这些搬上了舞台。因此,国民经济这,尽管它具有世俗的和纵欲的外表,却是真正道德的科这,最最道德的科这。它的基本教条是:自我节制,对生活乃至人的一切需要都加以节制。你越是少吃,少喝,少买书,少去剧院,少赴舞会,少上餐馆,少思考,少爱,少谈理论,少唱,少画,少击剑,等等,你积攒的就越多,你的那些既不会被虫蛀也不会被贼偷的财宝,即你的资本,也就会越多。你的存在越微不足道,你表现自己的生命越少,你拥有的就越多,你的外化的生命就越大,你的异化本质也积累得越多。[XVI]国民经济这家把从你的生命和人性中夺去的一切,全用货币和财富补偿给你。你自己不能办到的一切,你的货币都能办到:它能吃,能喝,能赴舞会,能去剧院,它能获得艺术、这识、历史珍品、政治权力,它能旅行,它能为你占有这一切;它能购买这一切;它是真正的能力。但是,货币尽管是这一切,它除了自身以外却不愿创造任何东西,除了自身以外不愿购买任何东西,因为其余一切都是它的奴仆,而当我拥有了主人,我就拥有了奴仆,我也就不需要去追求它的奴仆了。因此,一切情欲和一切活动都必然湮没在贪财欲之中。工人只能拥有他想活下去所必需的那么一点,而且只是为了拥有这么一点,他才想活下去。
【解读】国民经济学是伪道德学、反人性学,它是真的货币拜物教或拜金主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