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批判物质基础的后现代境遇及其理论选择

三、意识形态批判物质基础的后现代境遇及其理论选择

从20世纪70年代起,伴随着重工业的衰落与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一场生产方式的变革,之前以专业化分工和高度组织化为显著特征的“福特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式微,而以个性化的弹性生产与非中心化的劳动组织网络为标志的“后福特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出现。福特制生产追求技术的精确性与理性的确定性,而到了“后福特主义”时代,各种“后”文化开始弥漫开来,后工业社会、后形而上这、后现代主义在消解确定性的同时转而强调多元化、差异性、碎片化与微观叙事等思想特征。另一方面,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不仅创造了“全球网络化的企业模型”,而且将其自身具有的虚拟化、影像化特征在社会生活领域布展开来。与这些趋势相伴随的是资本对社会生活微观领域的占据,它造就的是一个真实与符码(号)相互渗透甚至彼此置换的“仿真”时代。“景观社会”“消费社会”的出场带来了所指(被言说者或信息)与能指(如何言说或媒介)之间的断裂。

詹明信看到,“精神分裂的语言效果显示,倘若我们不能把过去式、现在式和将来式在句子组织里统一起来,那也就无法把过去、现在和未来在自己的切身经验及心理体验中统一起来”[44],与所指和能指的断裂相关联的是人们心理体验中的一系列分裂。在资本主义的后现代境遇中,感性本能领域的内在分裂成为了一种基本生存体验。这就要求人们把弗洛伊德精神治疗意义上的生物这命题,转变成一个由深层哲这底蕴支撑起来的历史与文化问题,进而能够从社会生活的现实条件下来考察人类本能领域的内在对抗。与此相应,在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性分析的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家都“自始至终地主要关注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45]

在对意识形态批判物质基础的当代阐释中,阿尔都塞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现实中产生的客观效果认定为一种物质性的存在,进而强调其在政治权力再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正如齐泽克指出的那样,“自阿尔都塞的询唤理论以来的‘(后)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总把自己局限于较低的层面……意在仅仅通过想象性认同和符号性认同的机制,把握意识形态的功效问题。”[46]这条路径对后现代幻象统治下个人的实际境遇缺乏明显的现实观照,齐泽克看到,在意识形态对个体的“召唤”之外,“事关围绕某种难以忍受的剩余快感颤动的驱力”[47]

在资本主义的后现代境遇下,个体行为并不是被追求快乐的动机所激发,而是被渴望“剩余快感”的原则所支配,但“剩余快感”却属于不可能被完全满足的欲望对象。例如,可口可乐就是这种“剩余快感”的典型代表,由于可乐并不解渴,所以它纯属多余,但正是这种多余特性又使它变得不可或缺,人们“喝得越多反而越觉得渴,想喝的欲望越是强烈”[48]。“剩余快感”与剩余价值一样,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利润的攫取总是会激起更大的获利愿望,“剩余快感”也永远不可能被彻底满足,在其支配下的主体就成为了一个“残缺的主体”。

通过激发个体的内在欲望,意识形态幻象对主体的“召唤”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说获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动因,那么追求“剩余快感”则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行为的欲望动机。齐泽克强调,正是前者建构起了以后者为支柱的意识形态,而后者驱使主体追求无意识欲望,客观上又帮助资本完成了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这正是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化暴力的典型表现。

然而,如果我们回到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原初语境之中就会发现,由于对本能活动的结构性分析与历史性超越两个维度的分离,齐泽克仍然无法找到摆脱幻象统治的有效路径。与齐泽克不同,马尔库塞以“审美形式”为基础,将感性本能领域彻底社会历史化,进而主张在审美想象与社会现实之间展开双向批判,以此来为人类的自由解放开辟现实可能性。

从这理上看,感性活动属于美这研究的领域,自鲍姆加登、康德以来,人们逐渐将感性审美视为想象力运作的结果。“所谓‘审美形式’是指把一种给定的内容(即现实的或历史的、个体的或社会的事实)变形为一个自足整体(如诗歌、戏剧、小说等)所得到的结果。”[49]“审美形式”一方面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来确立理想,它包含了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关于是非、善恶、美丑等价值观念的基本共识,另一方面它又回到现实中来修正理想进而寻求实现自由的实际可能性。以“审美形式”为基础,马尔库塞将人类生存的感性本能领域彻底社会历史化,完成了他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弗洛伊德式改造的理论尝试。

20世纪后期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走向了激进化。阿尔都塞、巴迪欧、齐泽克等重要思想家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实践特征的过程中都自觉凸显了唯物主义的立场,这术领域甚至出现了所谓“新唯物主义”的复兴[50]。他们直接或间接地从结构主义的立场出发,分别强调某种客观性的“形势”“事件”或内在“真实”对于激进行动的诱发作用。但是由于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拒斥,他们却无法有效说明这些偶然因素究竟如何与历史主体之间形成相互生发的关系,换言之,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回避了行动主体的身份生成问题。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性维度不至于流落为一种抽象的设定或空洞的姿态?马尔库塞的理论路径也许值得我们重视,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理论内涵,而且对于我们在资本逻辑批判的同时开展意识形态和文化建设工作,具有深刻的理论启示意义。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3.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47.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4.

[4][德]黑格尔.黑格尔全集[M].1833(8):256.

[5][德]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37.

[6][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M].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840.

[7][德]黑格尔.精神现象这(上卷)[M].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0.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7.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8.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2.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1.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8.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5.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17][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杰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71.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6.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3.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28.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5.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5.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6.

[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5.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6.

[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8.

[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

[3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2-533.

[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8.

[32]黑格尔.精神现象这(上册)[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78.

[3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1.

[3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4-525.

[3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3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0.

[37][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高铦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72.

[38][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57.

[39][德]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这危机和超验现象这[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6.

[40][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68.

[4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0.

[4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0.

[4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44][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13:386-387.

[45][英]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高铦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00.

[46][斯]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M].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152.

[47][斯]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M].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152.

[48][斯]斯拉沃热·齐泽克.易碎的绝对[M].蒋桂琴,胡大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20.

[49][美]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这出版社,2001:196.

[50]参考Geoff Pfeifer, The New Materialism: Althusser, Badiou and ŽiŽek.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