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唯物主义源流及脉络的梳理
【句读】
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特别是法国唯物主义,不仅是反对现存政治制度的斗争,同时是反对现存宗教和神这的斗争,而且还是反对17世纪的形而上这和反对一切形而上这,特别是反对笛卡尔、马勒伯朗士、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形而上这的公开的、旗帜鲜明的斗争。人们用哲这来对抗形而上这,正像费尔巴哈在他第一次坚决地站出来反对黑格尔时以清醒的哲这来对抗醉醺醺的思辨一样。被法国启蒙运动特别是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所击败的17世纪的形而上这,在德国哲这中,特别是在19世纪的德国思辨哲这中,曾经历过胜利的和富有内容的复辟。
……
法国唯物主义有两个派别:一派起源于笛卡尔,一派起源于洛克。后一派主要是法国有教养的分子,它直接导向社会主义。前一派是机械唯物主义,它汇入了真正的法国自然科这。这两个派别在发展过程中是相互交错的。
……
唯物主义在它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那里,还以朴素的形式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整个人发出微笑。但是,那种格言警句式的这说本身却还充满了神这的不彻底性。
……
笛卡尔的唯物主义汇入了真正的自然科这,而法国唯物主义的另一派则直接汇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并不需要多么敏锐的洞察力就可以看出,唯物主义关于人性本善和人们天资平等,关于经验、习惯、教育的万能,关于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关于工业的重大意义,关于享乐的合理性等等这说,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有着必然的联系。
【解读】对抗形而上学是当时哲学的主流,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方面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在近代哲学史上,法国启蒙运动特别是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已经给17世纪的形而上学以致命打击,然而在德国哲学中,特别是19世纪的德国古典思辨哲学中,还在重复着形而上学的过程。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无疑是黑格尔,他把17世纪的形而上学同后来的一切形而上学及德国唯心主义结合了起来,并建立了一个形而上学的思辨王国。在黑格尔之后,对思辨的形而上学和一切形而上学的进攻是在哲学和神学的关系中展开的。在理论方面,费尔巴哈的哲学体现了和人道主义相结合的唯物主义,在实践方面,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则体现了这种唯物主义。更进一步而言,17世纪形而上学的没落是由18世纪唯物主义理论的影响造成的,而理论运动本身是由当时法国生活的实践性质促成的。这种生活趋向于直接的现实,它使形而上学在实践上已经威信扫地。
马克思十分详细地阐释了法国唯物主义的理论谱系。
笛卡尔认为,“物质”具有独立的创造力,在物理学的范围内,物质是唯一的实体,是存在和认识的唯一根据。笛卡尔的学生勒卢阿、卡巴尼斯、拉美特利继承了这条唯物主义道路。其中,勒卢阿和拉美特利把笛卡尔关于动物结构的学说用到人体上来,并宣称思想是机械运动。另一方面,伽桑狄首先利用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来反对笛卡尔,而法国和英国的唯物主义始终同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另一个反对者是英国的唯物主义者霍布斯。霍布斯把培根的唯物主义系统化以后,没有更详尽地论证培根关于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因而变得无视“人”的存在。18世纪初,实证科学脱离了形而上学,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比埃尔·培尔是个关键的哲学家,他对17世纪来说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者,而对18世纪来说则是第一个哲学家。比埃尔·培尔用怀疑论摧毁了形而上学,为法国人掌握唯物主义哲学打下了基础。
马克思指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是培根”[13]。在培根看来,自然科学是真正的科学,感觉不仅是可靠的,还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科学就是“实验”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唯物主义还处于朴素的形式中。当时迫切需要一部能够把“生活实践”归结为一个体系并从理论上加以论证的著作,于是洛克的《关于人类理性的经验》应运而生。洛克论证了哲学必须基于“人的感觉”和以这种感觉为依据的“理性”。在洛克之后,孔狄亚克用感觉论反对17世纪的形而上学,公开驳斥了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和马勒伯朗士等人的体系。孔狄亚克还在《关于人类知识的起源的经验》中进一步证明,经验和习惯的事情不仅是灵魂,而且是感觉,因此,人的全部发展都取决于教育和外部环境。爱尔维修也是从洛克的观点出发,把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生活方面,并将感性看作是道德的基础。霍尔巴赫的《自然体系,或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规律》一书,一方面结合法国和英国的唯物主义论述物理学;另一方面是以爱尔维修的观点为依据论述道德。
马克思一方面说明了法国唯物主义的两重起源,即起源于笛卡尔的物理学和英国的唯物主义,另一方面又说明了法国唯物主义同17世纪的形而上学,即笛卡尔、斯宾诺莎、马勒伯朗士和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的对立。
至于法国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之间的联系,马克思指出,关于人性问题、人的智力平等问题、关于经验和教育问题、环境的影响问题、工业的意义问题等唯物主义学说,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如果人是从感性世界的经验中汲取知识,那就必须使周围的世界具有人的属性,从而使人在人化自然中认识和领会合乎人性的东西,使人成为人,这是唯物主义学说的理论旨趣。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另一方面,如果利益是道德的基础,那么个人利益就必须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这也是唯物主义学说的重要方面,特别是体现在爱尔维修的著述中。既然人是社会生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真正的天性,那就不应该以个人的力量为标准,而应该以整个社会的力量为准绳。
为了和“批判的批判”相区别,只要论述笛卡尔和洛克的哲学与法国唯物主义之间的联系,以及18世纪的哲学同17世纪形而上学的对立就足够了。但是,18世纪唯物主义同19世纪英国和法国共产主义的联系,则还需要详尽地阐述。马克思以“注释”的方式引证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