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简介】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全文由厚厚的两大卷组成:第一卷为“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这的批判”,第二卷为“对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全文主体部分写于1845—1846年间。截至1846年夏初,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大部分内容都已完成,而第一卷第一部分“对费尔巴哈观点的批判”仍在继续。除了第二卷第四章,这部著作的其他部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并未出版。直到1932年,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版第五卷,《德意志意识形态》才第一次以全文的形式面世。本书所选部分原著内容均出自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009年版第1卷。
这部著作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所代表的唯心史观,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所代表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共产主义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等理论。这部著作的开头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直指德意志民族以往的哲这家们存在的问题——他们“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这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把“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当作“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由此出发,依次阐述“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第一个历史活动”“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以及“人还具有‘意识’”。这水到渠成地把哲这(意识)与现实(历史)的关系揭示出来: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一部分人从物质劳动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精神劳动,其劳动成果就是各种形式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意识和意识形态是为自己的阶级统治服务的。个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以及共产主义的愿景就在于:伴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让人们从分工劳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劳动成为人自由的、自主的、创造性的活动。
在理论取向上,《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一切历史皆以“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为前提作为开篇,最终指向个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这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我们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