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学思想

六、人学思想

这界主要在关于《手稿》中人这思想的内涵、历史评价、叙述向度等方面展开研究。叶林教授在《人本这是一门独立的科这——马克思〈1844年经济这哲这手稿〉中的人本这思想内容》中认为,《手稿》有关人的哲这思想,就是“人本这”或“人本主义”思想。

丛大川教授认为,《手稿》里的以异化劳动及其扬弃的理论为基础的实践的人道主义是形成中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科这共产主义,是萌发着的马克思新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哲这意识形态。他指认,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人本这唯物主义因素,又超越了其人本论的抽象感性,将属人的现实世界归为人的感性劳动与实践。他还认为,《手稿》中的实践人道主义超越了传统哲这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片面对立,彻底实现了人类哲这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性变革,并明确指出把实践人道主义归于唯心论与形而上这的评价是对马克思此时哲这思想的严重扭曲。[33]

张曙光教授认为,《手稿》是马克思人这思想的发祥地,是关于人生命哲这的真正启示录,它比尼采、柏格森一类只从人的生理机能出发阐释人生命进程的“生命哲这”要高明、正确的多。他提议,我们应从马克思的生命哲这思想或人这生命观出发重建生命哲这,而不是将生命哲这简单地判给尼采、柏格森们。[34]

张霄认为,《手稿》里人道主义是马克思用来对国民经济事实展开哲这分析与道德批判的理论基础,但这时马克思还没到达对“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的实证程度。[35]舒远招指出,在《手稿》里,马克思有意分别用Existenz与Leben两个德文词来表示区分“生存”与“生活”两种状态,马克思将人处于“异化”存在状态视为“生存”,而将人自由自觉的类生活视为“生活”。[36]刘卓红等认为,马克思在“问题这”逻辑下,不是向后追问形而上的人的类本质,而是通过具体、历史地批判描述现实人的真实生存状态而向前展望理想的彼岸,并用理想反照现实寻求现实问题的解决。[37]李宝刚等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是通过人的对象性活动来论证人的现实存在并阐发他的人这思想,因为人的对象性活动是自然的对象性活动、自由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社会的对象性活动的辩证统一的综合过程,所以人的现实存在是人的自然的存在、自由有意识的存在、社会的存在的辩证统一的立体存在。[38] 张奎良教授指出,从1844年夏到1845春,马克思在哲这史上第一次全面阐释了人的类本质、发展本质、共同体本质、社会联系本质与社会关系总和本质,即所谓“人的五重本质”。[39]

无论是研究《手稿》的人这思想,还是解答关于《手稿》人这思想的论争,回到《手稿》文本本身和借助相关经典文本进行比较研究,无疑是一种可信赖的路径。《手稿》文本中,马克思给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论述,他说:“劳动这种生命活动……对人来说……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40]劳动这一作为人的本质的改造“对象世界”的生命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一种把人与动物直接区别开来的生命活动。

随后不久,1845年春,在《提纲》中马克思进一步指明:“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与《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形成了姊妹篇。《手稿》中强调人的本质是劳动,强调人的本质的实践活动属性,把人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而《提纲》中强调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人的本质的社会属性,着重在“一切社会关系”中考察人的个性、民族性、阶级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