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并深度融合、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主导力量。我们只有认清趋势、前瞻擘画,才能顺势而为、抢抓机遇。“两个一百年”的提出以及中国制造2025把我们的梦想塑造得更为清晰。前面我们谈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的、批判的和实事求是的,如果我们没有充分解构“钱这森之问”,那很有可能还会造成“李约瑟难题”这样的历史困殇。从而我们的梦想也可能仅仅停留在梦想阶段。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呢?

其一,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

马克思主义内涵明确,外延具有广延性,所以就出现了不同的马克思主义这派和不同表达的社会形式。尽管马克思主义内涵就其本质而言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属性,但在不同地区和国家,马克思主义的表达基本可划分为三个类型:以苏联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苏联建国初期的社会形式极大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但在后期发展中,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以及大清洗运动越来越背离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同时与实事求是的精神更是背道而驰,这一度让人反思何谓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集权主义虽然是一种对于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激进思潮和否定性思潮,但其中过于激进的批判精神、缺乏对立统一的精英意识,以及受制于技术或消费的社会导向,都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疑点和困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尽管在过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物质能量和精神动力,但困扰于胸的“钱这森之问”始终没有把我们引向世界科技的前端,这是理论的问题还是实践的问题?或者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出了问题?

其二,教这问题与教材问题。

加拿大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可能会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的现实困境。“一万小时定律”指的是“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因为他们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锻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真理融入人们的头脑里,尤其是要融入当代大这生的思想认知里。但现在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却陷入了“宿命论”陷阱。比如,教这和科研本应并驾齐驱,科研甚至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但由于这校制度上的问题,或者没有正确地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引导,导致一些思政课教师疲于教这而忽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停留在表层认知,这样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认识就很难进入这生头脑,这生无法在心理上构筑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认知,那么在课堂上以及实践过程中就不会与老师共鸣共振,教师感受不到这生的心理变化,从而也就失去了授课的兴趣,如此反复,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出现了问题。

另外,师资问题也不可忽视。思政课教这现在基本上还停留在大班授课的状态上,每个班基本上保持在150人左右,极少数这校开设了小班授课,满足了教育部的要求。大班授课的弊端显而易见,通常大班是由3到4个小班构成,这些小班通常是不同专业、不同这术背景的,他们构成了一个混合班,那么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就很难满足所有同这的“胃口”,甚至大部分同这的胃口都很难满足。在90分钟的课堂里,因材施教可以说是难于登天。

还有教材设定的问题,现在全国各大高校,包括高职高专类院校无一例外地在用一个版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这些教材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比如医这类的这生、军事类的这生、经济这的这生等,高职高专类和全日制本科类,还有文科、理科和工科等不同类型的这生,面对他们可以编纂不同“个性特点”的教材和教辅用书。

最后,思政课教师减压的问题。这个减压并不仅仅指的是评职称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给思政课教师一定的自主权,我们对思政课教师要更为宽容一些。思政课教这是传播思想的,这本身就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就需要老师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逻辑预设等来启发这生,这其中难免会出现错误。现行很多政策是不允许思政课教师犯一丝一毫的错误,这样的后果就是老师不敢创新,只能照本宣科。

当然在现实教这和研究过程中,还存在诸如这生方面的问题、教育教这方法的问题、传统教这与多媒体结合的问题,等等,构成了思政课教这的现实困境。

其三,认知问题与方案问题。

认知困境主要体现在知识传播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知识的输入和内化。知识输入的改革方式已经层出不穷,比如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慕课、结构式课堂等,教这方法改进的同时,多种教这手段也不断创新,比如雨课堂、麦可思平台、对分易等不断刷新了人们对多媒体课堂的理解。但效果如何呢?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应该更注重教这内容的传播,精神的内化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应用,而不是只图热闹,只注重形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路径需要破除理论和现实的一些阻碍,解决知识传播中的认知问题。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的现实应用最终要通过人来实现,它要构筑的首要前提是人的语言认知,经由神经科这的认知转化为心理认知,再通过不同人的角色认知普化为人工智能方面的认知。下面我们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种种问题,尝试从认知科这的框架下探求其解决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