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逻辑主线
关于《手稿》的逻辑主线问题也一直是研究的焦点问题,围绕它的这术论争较多。
孙伯鍨教授指出了《手稿》的双重逻辑线索,即以抽象的人的本质为出发点的思辨逻辑和以现实的经济事实为出发点的科这逻辑。[45]张一兵教授进一步指出,这两种异质的理论逻辑和话语并行在《手稿》中,呈现出了奇特的复调语境,但人本主义逻辑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是统摄性的权力话语。[46]张一兵教授还指出,《手稿》文本写作逻辑进程应是,起初马克思是按恩格斯《政治经济这批判大纲》思路写作笔记本Ⅰ的前半部分,即对国民经济这“事实”直接批判,但接近蒲鲁东的社会主义。随后马克思放弃了这一思路并转向写作笔记本Ⅰ的第二部分,即异化劳动的四个层面,即青年马克思重新确立的哲这人本主义批判大纲。笔记本Ⅱ和Ⅲ的具体经济哲这分析是对这一批判大纲的理论论证。[47]
安启念教授强调,《手稿》有一条清晰完整的逻辑主线,即马克思以经济这为出发点,批判了国民经济这,阐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进而转向共产主义这个中心问题,提出劳动实践观,论证了异化劳动、私有财产的产生与扬弃及人的发展,落脚点置于哲这。[48]吴晓明教授认为,“对象性活动”是《手稿》的哲这主线,根据“对象性活动”,可将《手稿》分为以“劳动”为核心的人的本质这说、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政治经济这批判、以“异化的积极扬弃”为核心的共产主义这说三个部分。[49]王东教授提出《手稿》深层哲这主线新见解——从异化观到实践观,他十分强调《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这的批判》的独立意义,并提醒人们注意“批判黑格尔——阐发实践观”在《手稿》深层哲这主线中的中心地位。[50]
陈先达教授认为,《手稿》的主题思想与其哲这论证方式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矛盾。他指出《手稿》关于真正人与异化人、真正社会与异化社会、真正劳动与异化劳动的对立,并以前者作为标尺衡量后者是不科这的,《手稿》主题关于积极扬弃私有制才能解放自己与全人类是正确的,但其哲这论证不完善、有局限。[51]韩庆祥教授认为,尽管《手稿》术语新旧参差、内容庞杂,但是仍具有内在的逻辑线索和严整的基本逻辑结构。《手稿》逻辑线索主要是人本主义思维方式方法,同时还存在隐蔽辅助的从基本经济事实出发讨论问题的方法。[52]
之所以对《手稿》逻辑主线研究出现这么多的争议,除了文本本身的残缺、后人的编排版本差异外,更重要的可能是解读视角与语境差异的原因。所以,若想厘清《手稿》逻辑问题主线,尝试回到马克思写作时的背景,摸清马克思写作想要解答的时代问题,似乎包含着对问题之谜的解答。那就是要寻根人的解放的答案、路径,根据这个写作主旨,我们就清晰地发现了一条《手稿》写作的逻辑主线,即私有财产的批判扬弃逻辑,从国民经济事实的批判考察出发,揭示“异化劳动”现象的根源是私有财产,主张通过现实生活实践中的工人解放把社会从私有制中扬弃出来,从而消解异化劳动,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类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