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写作《国家与革命》的主要背景

一、列宁写作《国家与革命》的主要背景

(一)帝国主义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时代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大资产阶级日益与国家政权密切结合,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如何理解国家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日益凸显的时代课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经济与政治的结合,是帝国主义的内在本质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考茨基将经济与政治分开,提出“超帝国主义”。列宁对此进行深刻批判,并且从经济与政治上分析帝国主义的特征。一方面,在经济上,帝国主义没有超出资本主义范畴,没有消除竞争、剥削、压迫。帝国主义阶段的各种竞争更加激烈,垄断与自由市场的矛盾更为深刻,进而既诱发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行业、工业部门、托拉斯和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又导致资本主义生产与资本流动拓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具有显著的寄生性与腐朽性,其发展态势要么加速前进、要么衰退停滞。列宁将这种经济不平衡概括为帝国主义经济规律。另一方面,帝国主义阶段的国家职能发生变化。国家政权与资本家相结合、并建立军事官僚机构以此更好地控制本国与他国经济、政治、文化,实现资本主义全球化世界化。帝国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引发帝国主义国家的战争,造成“群众生活痛苦不堪”,加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斗争与矛盾。由此观之,帝国主义时代的国家权力范围日益扩大,已经从国内延伸到国外、从政治渗透到经济,逐渐发展成为一股支配整个世界的主导力量,因而促使国家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

(二)俄国革命形势的直接历史背景

革命形势是革命理论的直接源泉。俄国1905年革命,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性事件。这次革命以1904年12月巴库工人大罢工为导火线,从经济斗争到政治斗争、从合法方式到革命方式,工人、农民、士兵等参加革命行列,推翻沙皇政府,持续到1905年12月,最终被沙皇政府镇压下去。1905年革命标志着革命时代的到来。革命爆发初期,列宁发表《俄国革命的开始》等文章,宣告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以及俄国革命对俄国历史、对世界革命的伟大意义。国家政权始终是革命关注的中心问题。从1905年到1917年,俄国革命存在三股政治力量,列宁撰写一系列文章逐渐深化研究国家问题。1917年2月爆发了俄国二月革命。革命胜利后,俄国出现资产阶级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面对这种情况,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从而使无产阶级更好掌握革命领导权,实现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社会民主党内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领导人以俄国革命条件不成熟为理由,向资产阶级妥协。“当国家的意义和作用问题正好显得极为重要,即作为立刻行动而且是大规模行动的问题在实践上提出来的时候,全体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一下子就完全滚到‘国家’‘调和’阶级这种小资产阶级理论方面去了。”[1]资产阶级在社会民主党和社会革命党的支持下成立了临时政府,对外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对内镇压革命、解除革命武装,摧残布尔什维克党,导致国家政权问题变得日益紧迫并被提上日程。面对复杂的革命态势,以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武装群众、团结群众,成为最为迫切的政治任务与理论宣传工作。实践是理论之源泉,革命实践推动革命理论的丰富与发展,革命理论又在革命实践中得到检验、矫正与落实。列宁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和观念”,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者。

(三)反对机会主义斗争的思想背景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必然面对“国家”问题。反对帝国主义斗争,必须与反对机会主义斗争结合起来,才能推动资本主义时代向社会主义时代过渡,否则就是空话、谎言。巴黎公社失败后,资本主义进入相对和平的发展阶段,工人运动中逐渐形成了改良主义思潮。这种思潮认为,目前资产阶级采取一些改良政策,在法律范围内改善工人工作条件,给予工人一定的民主权利,工人阶级可以以合法的改良道路,而非诉诸革命方式和革命道路进行社会主义。1894年恩格斯创立了第三国际,并同机会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作斗争。恩格斯逝世后,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思潮在第二国际中蔓延并影响国际工人运动。社会沙文主义打着社会主义旗号,名义上保卫祖国、维护祖国利益,实际上支持本国资产阶级参与、发动侵略战争,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民族。机会主义国家理论与社会沙文主义之间有着逻辑联系。因为机会主义国家理论讲的是资产阶级民族运动中的民族国家问题,社会沙文主义讲的是帝国主义国家。二者都属于资产阶级国家,但因时代不同存在性质与特点上的差异性。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产生于反封建制度中,反映了资产阶级争取政治解放的要求,但仅仅局限于本民族的反封建斗争。帝国主义国家理论是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剥削弱小民族的机器,具有显著的世界性。其民族性仅仅体现在维护资产阶级国家利益、剥削弱小民族国家利益。机会主义思想的错误在于忽视和混淆两种不同性质的国家理论,缺乏对帝国主义国家本质的深刻认识,只坚持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理论,与无产阶级革命立场背道而驰。同样,社会沙文主义却不懂帝国主义国家的性质与特点。如何对待帝国主义国家,社会沙文主义提出“保卫祖国”,其“祖国”是指本国资产阶级政府,并与本国无产阶级与其他民族利益相对立。社会沙文主义是资产阶级自由派的社会主义,偏离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因而,阐释马克思主义关于帝国主义国家理论,批判机会主义国家理论,进行理论上的澄清,成为列宁写作《国家与革命》的理论背景,也是帝国主义时代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必须解决的理论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