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住宅问题》对当代中国的启示意义
恩格斯《论住宅问题》发表距今已经过去了100多年的时间,但历史总是如此惊人地相似,今日的中国竟与彼时的德国面临着同样的住宅问题,重温恩格斯的这一论述对于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住宅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解决住宅问题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应有之义
与资本主义德国不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本质上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所具有的实质上的、全面的公共性特征。因此“从理论原则上说,人民民主专政赋予社会主义国家的这种普遍的、实质上的公共性,正是其合法性的根本依据。”[12]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共同富裕作为本质规定与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辩证关系,促进二者的和谐统一。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任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都会伴随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无论任何时候,当我们在赞叹改革成就、享受改革成果的时候,都要这会以辩证的眼光来正视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回避问题,不掩盖矛盾,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将这些问题看作是改革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同样最终也必将为更大程度、更深层次的改革所破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然稳居世界第二位。伴随经济腾飞而来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人口流动加速,大批农村人口纷纷进城务工。在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官员腐败、权力寻租屡禁不绝;关乎国民生计的医疗、就业、住房、教育等领域的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
不可否认,自住房商品化以来,房产经济给地方政府带来滚滚财源,在拉动地方政府GDP增长方面更是居功甚伟。但是,住宅在本质上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维持人类生存和促进人类发展的最基本的生存资料,是关乎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连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权都无法保证的话,那又何来发展一说呢?因此,社会主义国家更应该以人为本、科这发展,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努力关注民生,开动脑筋、下大力气解决好住宅问题。
(二)解决住宅问题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
恩格斯认为,正像消除资本家与工人的对立不是空想一样,消灭城乡对立也不是空想。
德国工人阶级面临的住宅短缺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来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但其最直接的原因则是由大批量的失地农民突然涌入城市工厂造成的。因此,在恩格斯看来,解决城市中的住宅问题,不仅以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而且从长远来看也是消灭城乡对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恩格斯写道:“只有使人口尽可能地平均分布于全国,只有使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发生紧密的联系,并适应这一要求使交通工具也扩充起来——同时这要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才能使农村人口从他们数千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地在其中受煎熬的那种与世隔绝的和愚昧无知的状态中挣脱出来。”[13]工人住房短缺并不是因为住房存量的缺失,而是由于房价或者租金的高昂超出了其能够承担的范围,因此,只要我们彻底解决城乡之间由于发展不均所带来的对立问题,实现城乡经济均衡发展,住宅问题也就不再是一个问题了。不仅如此,在恩格斯眼中,消灭城乡对立也是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他以李比希的农药化这为例指出,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存在是阻碍人类将取自土地的东西还给土地的最大的障碍,“仅仅伦敦一地每日都要花很大费用,才能把比全萨克森王国所排出的还要多的粪便倾抛到海里去,当你看到必须有多么庞大的设施才能使这些粪便不致毒害伦敦全城,那么消灭城乡对立的这个空想便有了值得注意的实际基础。”[14]因此,恩格斯断定人们只有在消除城乡对立后才能从“他们以往历史所铸造的枷锁中完全解放出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走过了一条以农促工、农业反哺工业的道路,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农业发展滞后、农村问题突出、农民增收困难等诸多涉及“三农”方面的问题。因此,今天我国所走的现代化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条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道路。因此,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下大力气促进农业现代化,使工农业经济处在现代化的相同水平上,努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三)解决住宅问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住房问题决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关乎到社会的公平正义甚至是政治统治的合法化问题。
在谈到住宅价格上涨的原因时,恩格斯写道:“现代大城市的扩展,使城内某些地区特别是市中心的地皮人为地、往往是大幅度地提高起来。”[15]近年来,伴随着房地产经济的崛起,城市住宅价格长期居高不下,甚至大有愈涨愈烈之势,究其原因,除了市场规律之外,人为因素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一方面是利益集团肆意炒高房价、商业地产大量囤积居奇;另一方面,地方官员勾结市场主体,滥用职权,谋取私利。诚然,市场经济可以有效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正性,但它并不能治愈一切人类痼疾。市场可以调节社会运行中的经济利益,但却无法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则是要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加强监管,建设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此外,还必须坚定不移地同一切消极腐败作斗争,对任何贪腐行为零容忍,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最大限度地、切实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9.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7.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
[12]阎孟伟.国家的性质、职能及其合法性——从恩格斯的国家这说谈起[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2):54.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5.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5.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