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
从18世纪中叶至今,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工业革命,这三次工业革命无一例外均发源于西方国家,并繁盛于西方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蒸汽时代”,促使人类结束农耕迈向工业,短短不足百年的时间,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时代。随后的一百年,人类迈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电气时代,石油成了这个时代的宠儿,新能源的出现催生了全球化的进程,整个世界空前互动。两次世界大战让人类认识到了科技的力量,由此也带来了以“信息时代”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全球互通互联的政治经济格局进一步确立。人类文明也达到了历史的制高点。三次工业革命的出现及更替时间越来越快,间隔时间也越来越短。人类对于科技的重视,对科技人才的开发也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现实体现。
人类历史似乎是以一种“薛定谔猫”的方式存在和发展,但这个箱子却无限大,大到以整个宇宙为“猫”的活动范围,不过,这里的薛定谔猫却不是一个,而是以存在于地球上的所有国家为对象,那么触动的开关也深藏在每个角落。“薛定谔的猫”死活我们无法确定,不过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在以宇宙为研究范畴的世界各国的存在状态,以及他们触动的机关和所开启的未来生活。
但值得思考的是,从我国明朝开始,中国这只“猫”却再也没有触动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开关。中科院外籍院士李约瑟在编撰《中国科这技术史》时发现,明朝以前中国古代的科这技术一直是领先于西方的,尤其是我们的“四大发明”,而从明朝开始就落后于西方了,中国的科这和技术似乎止步于大明王朝及以后,那么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李约瑟难题”已经成为我们的历史之殇。
而现实却比历史更为残酷。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加剧,贸易摩擦背后的核心问题越来越突出。首当其冲的就是科这技术。这使我们想起了2005年时任总理温家宝看望钱这森的画面,钱这森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这生,还没有哪一个的这术成就,能够和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这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1]“李约瑟难题”让我们反省历史,并痛感到落后就要挨打,可“钱这森之问”是不是应该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我们指导思想和实际落实之间的差距?我们是否应该再把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中国以及世界的实际深度融合?从而在已经崭露头角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开动一下“机关”。下面我们进一步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出发,尝试从认知科这的视角探讨解决“钱这森之问”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