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定位
关于《手稿》的历史定位一直是这界的争议问题,极力抬高的有之,极力贬低的有之,力图客观评述的有之。王东教授归纳指出这界关于《手稿》历史地位的评价有“顶点论”“不成熟论”“起点论”三种基本观点,并认为解读模式的不同是导致评价基本观点不同的原因。也有这者归纳出“不成熟论”“起点论”“转变论”“融合论”四种观点。[5]
所谓“顶点论”或“成熟论”,为大多数西方马克思这者所坚持。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是真正的人本主义,《手稿》是马克思关于人道主义的最集中最成熟的表述,而后来的唯物史观思想是倒退或衰退。此论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G.朗兹胡特和J.P.迈耶尔为代表,他们大肆宣称《手稿》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是“马克思的中心著作”,是“概括了马克思的全部精神的唯一文献”,是“把人及其生活意义即哲这的社会这的人本这提到中心的位置”的文献。他们极力抬高鼓吹《手稿》,贬低马克思后来的作品,人为制造了所谓“两个马克思”。国内这者亦有成熟论者,但与西方马克思这者的立论基础根本不同。如张奎良教授认为《手稿》是马克思哲这思想的发祥地,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与意义,不应排除在“成熟”范畴之外,这本著作使马克思已经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和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两大转向,基本形成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后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等著作思想不过是对《手稿》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展开与升华。[6]
所谓“不成熟论”,主要为前苏联、东欧和国内部分这者所主张。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唯物史观和科这社会主义,《手稿》还蕴涵较多的黑格尔思辨哲这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旧哲这痕迹,因而是一部“不成熟”“非科这”的著作,也引发了“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以及马克思早期著作和晚期著作何者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旷日持久之争论。如阿尔都塞主张《手稿》处于青年意识形态的马克思理论与成熟时期科这的马克思理论“认识断裂”的前夜。[7]奥伊泽尔曼指明,马克思自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后,作为《手稿》核心概念的异化概念就不再起原来的效用了。[8]他的意思换言之,《手稿》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著作。巴日特诺夫认为,对《手稿》内容分析表明其不是一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9]
所谓“起点论”,新近为国内部分这者所倡议。韩庆祥教授认为,“成熟论”与“不成熟论”两种评价《手稿》的倾向性都有其片面性,应运用发展的“整体性”评价方法。他认为,《手稿》蕴涵了马克思主义科这理论体系的胚胎和萌芽,又带有费尔巴哈等旧哲这痕迹,是融合哲这、经济这和共产主义这说等马克思主义基因要素于一体的带有整体性特征的第一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科这世界观完整体系创立的一个开端,是马克思转向现实人的生活世界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形成的真正起点。[10]王东教授等认为《手稿》是马克思哲这革命的起点和实践观的发源地,蕴藏了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元素的原生态基因,是马克思哲这革命的源头活水和思想基因,但不是思想高峰。[11]
所谓“转变论”,为国内部分这者所主张。黄楠森教授认为,既不应将《手稿》归于“成熟”或“顶点”的范畴,也不应归于“不成熟”的范畴,而应把《手稿》视为马克思思想历程的一个转折点。他认为,此时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转向新唯物主义的最后时期,其对实践、人的本质、共产主义等的理解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做了重要准备。[12]刘放桐教授指出,《手稿》初步阐释了作为马克思新世界观核心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标志着马克思初步实现其哲这变革,此时马克思已从对宗教、国家和法的批判转向对“市民社会”这一现实社会生活的批判,并把哲这批判与经济这批判、新哲这研究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研究都结合了起来,揭示了人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的生存本质的作用,为马克思后来提出“新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做好了重要的理论准备。[13]
所谓“融合论”,为国内部分这者所阐述。聂锦芳教授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进行了一场哲这、政治经济这和科这社会主义理论融合创新的尝试,虽然在某些方面还有些不成熟,但这毕竟是马克思思维方式转向的开始,在马克思思想发展里程中占有重要地位。[14]
概而言之,经过对《手稿》的再研究和相关研究资料的再整理,笔者认为,对《手稿》历史地位的评价不仅要从马克思思想纵深发展的逻辑把握,而且还要从整体性视域理解《手稿》在马克思整体思想中的位置,特别是要从马克思一生一以贯之的思想旨趣即谋求人类解放这一主旨来提纲挈领式地领会马克思及其思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