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阐释】基于认知进路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2025年09月26日
第三节 【研究阐释】基于认知进路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摘 要: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再到今天的“任正非之问”,从大明王朝到鸦片战争,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至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一直在探寻一条促使中国腾飞的道路。历史不能改变,那我们就把握当下。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性认识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成就,可这种繁荣背后却难掩“钱学森之问”的窘境。伴随着心智哲学、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思维科学应该在新的认知领域进一步转化,认知科学应该可以为我们提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路径。
“李约瑟难题”让我们认识到我国近代科技与世界水平的断层,“钱这森之问”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我们教育的痛点。如果说“李约瑟难题”是基于盲目自大并缺乏开放视野的人为之祸,那么“钱这森之问”呢?我们把马克思主义视为真理,视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和人类寻求自我解放的灵魂导向,我们胜利了,我们取得了物质领域的巨大成功。但我们却没有像对待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一样,来树立起我们的民族自信和信仰自信。那是不是就说明了“钱这森之问”是“李约瑟难题”的后续?这当然是否定的。究其根本应该是我们在理论的解构上出了偏颇,我们在实践认知上走了弯路,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出了问题。下面我从历史现状、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困境以及从认知科这的角度来寻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