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其他重要论述

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其他重要论述

【句读1】

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是在别的意义上使用的。

【解读】恩格斯在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评判标准作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时,指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只有在此划分具有意义,除此之外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之分。这也就是说,只有在探寻物质与意识何为本原问题上划分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并对此进行评判时,才要求我们坚持唯物主义立场。除此之外,事实上,唯物主义流派中也有弊端和局限,唯心主义流派中也有值得借鉴的深刻思想观点。

【句读2】

对驳斥这一观点具有决定性的东西,凡是从唯心主义观点出发所能说的,黑格尔都已经说了;费尔巴哈所增加的唯物主义的东西,与其说是深刻的,不如说是机智的。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这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

【解读】对于不可知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都对其进行了批判与反驳。黑格尔基于对绝对观念的自我认知,提出人是能够认识外部事物及其本质的。他认为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内的所谓“存在”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而黑格尔哲学则是对绝对精神的完满把握,由此,人们逐渐把握黑格尔哲学的过程就是逐渐实现绝对精神自我认知的过程。然而,它终究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沿着思辨逻辑进行论证,终究无法彻底批判不可知论。于此,费尔巴哈则站在唯物主义立场,对不可知论进行批判。费尔巴哈认为人能够认识外部世界,而这种认识是一种感性直观,是对外部物质世界的直观反映。他认为凡是客观实在的东西都能够被人们认知,人们的感官正巧具有认知世界全体的能力,而外部世界也具有被人认识的属性。康德所谓的“自在之物”在费尔巴哈那里并不是具有客观实在的事物,当然不能够认知。可见这一观点“与其说是深刻的,不如说是机智的”。但不管费尔巴哈如何机智,也同样没有驳倒不可知论。因为他们不懂得实践。恩格斯运用实践观点指出,既然人们能够通过实践的力量按照自己所思考的内在运行机制改造外部世界并为人类所用,那么就可以证明人们对于这一外部世界的认识是正确的。由此,恩格斯突破黑格尔与费尔巴哈思想的局限,运用实践的标准,对不可知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与驳斥。

【句读3】

但是,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这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这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在唯物主义者那里,这已经是一目了然的了,而唯心主义体系也越来越加进了唯物主义的内容,力图用泛神论来调和精神和物质的对立;因此,归根到底,黑格尔的体系只是一种就方法和内容来说唯心主义地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

【解读】恩格斯认为,实践是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哲学家思想进步与发展,不单纯止步于对纯粹精神进步的考察,而应看到思想进步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即其物质动因——物质生产实践的力量。在唯物主义认识论那里,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是显而易见的。而在唯心主义那里,则需要以精神本体为依托,探究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认为人的认识作为精神性存在,先于客观物质存在并在认识过程中体现人的主体性价值。可以看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尽管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但就其方法和内容来说看到了人的认识过程应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物质与意识辩证运动的过程。由此,扬弃费尔巴哈及黑格尔对认识本质的理解,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这既坚持了认识的物质来源,又体现了认识中人的主体性诉求。从哲学史上看,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将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方法引用到认识论中,形成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有力回应了认识论问题上的各种歪曲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