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施达克错误评析的论述
【句读1】
第一,在这里无非是把对理想目的的追求叫作唯心主义。但这些目的至多同康德的唯心主义及其“绝对命令”有必然联系;然而康德自己把他的哲这叫作“先验的唯心主义”,决不是因为那里也讲到道德的理想,而完全是由于别的理由,这是施达克会记得的。有一种迷信,认为哲这唯心主义的中心就是对道德理想即对社会理想的信仰,这种迷信是在哲这之外产生的,是在那些把席勒诗歌中符合他们需要的少数哲这上的只言片语背得烂熟的德国庸人中产生的。没有一个人比恰恰是十足唯心主义者的黑格尔更尖锐地批评了康德的软弱无力的“绝对命令”(它之所以软弱无力,是因为它要求不可能的东西,因而永远达不到任何现实的东西),没有一个人比他更辛辣地嘲笑了席勒所传播的那种沉湎于不能实现的理想的庸人习气(见《现象这》)。
【解读】在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评价上,恩格斯指出了施达克评判费尔巴哈的错误性,认为费尔巴哈属于唯心主义,原因在于其追求精神理想的、相信人类的进步。这实际上是不符合哲学史的事实的。施达克按照是否追求理想目的作为评判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标准,表面上看是同康德的唯心主义及其“绝对命令”相关联。但是康德认为自己是唯心主义,绝非其也讲到道德理想,而是因为康德认为感性直观形式与知性范畴是人先于经验的能力,即康德坚持先验的唯心主义。现实中,在德国庸人那里则认为坚持社会理想信仰就是评判是否是唯心主义的中心和标准。在此,黑格尔批判将康德坚持“绝对命令”作为其为唯心主义的标准。他认为康德是否坚持道德原则都不可否认其为唯心主义者。但黑格尔反对康德只要求追求道德动机而无需考虑现实后果的思想,而认为动机与现实后果是辩证统一的。而与之相对,黑格尔更加批判席勒认为的单纯将追求不可实现的理想目标的思想作为评判其为唯心主义的标准思想。
【句读2】
第二,决不能避免这种情况: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饥渴而开始,并且同样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饱足而停止。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如果一个人只是由于他追求“理想的意图”并承认“理想的力量”对他的影响,就成了唯心主义者,那么任何一个发育稍稍正常的人都是天生的唯心主义者了,怎么还会有唯物主义者呢?
【解读】恩格斯认为,施达克将是否追求“理想的意图”和承认“理想的力量”作为评判是否为唯心主义的标准是错误的。恩格斯认为人的行为活动都是受到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思维的影响和支配的。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而如果按照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的想法,认为在人进行行为活动时是在追求如感觉、思想、动机、意志等“理想意图”并承认“理想的力量”对其的影响都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的话,那么每一个正常人都成为了天生的唯心主义者了。那就没有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
【句读3】
第三,关于人类(至少在现时)总的说来是沿着进步方向运动的这种信念,是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绝对不相干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同自然神论者伏尔泰和卢梭一样,几乎狂热地抱有这种信念,并且往往为它付出最大的个人牺牲。如果说有谁为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就这句话的正面的意思说)而献出了整个生命,那么,例如狄德罗就是这样的人。由此可见,施达克把这一切说成是唯心主义,这只是证明:唯物主义这个名词以及两个派别的全部对立,在这里对他来说已经失去了任何意义。
【解读】恩格斯认为,施达克将是否承认人类的进步作为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错误的。恩格斯认为是否承认人类进步与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并不相干。他举例道,伏尔泰和卢梭都是坚信人类的进步,并为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追求真理与正义而英勇献身。但是他们是唯物主义者。同样,狄德罗也是追求人类进步的人,但他也是唯物主义。如此,恩格斯指出,如果按照施达克评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来看,所有追求人类进步的人都是唯心主义者,那么唯物主义这一名词及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对立就失去了划分的意义。所以,恩格斯认为,施达克用是否追求人类进步作为是否为唯心主义者的标准是没有意义的。
【句读4】
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娱目、肉欲、虚荣、爱财、吝啬、贪婪、牟利、投机,简言之,即他本人暗中迷恋着的一切龌龊行为;而把唯心主义理解为对美德、普遍的人类爱的信仰,总之,对“美好世界”的信仰。他在别人面前夸耀这个“美好世界”,但是他自己至多只是在这样的时候才相信这个“美好世界”,这时,他由于自己习以为常的“唯物主义的”放纵而必然感到懊丧或遭到破产,并因此唱出了他心爱的歌:人是什么?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
【解读】施达克之所以存在评判的错误,在于其认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庸俗唯物主义认为贪吃、酗酒、娱目、肉欲、虚荣、爱财、吝啬、贪婪、牟利、投机等他本人暗中迷恋着的一切龌龊行为都被认为是唯物主义的思想,而对美德、普遍的人类爱的信仰等对“美好世界”的信仰都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的思想。施达克则认可和赞同德国庸人们秉持的划分标准,这必然会造成思想的混乱。使得人们在追求理想信仰与现实放纵中矛盾与困惑,并提出了人是什么?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由此,庸俗唯物主义者不禁慨叹,人既有满足自身需求与欲望,具有兽性的一面;也有舍弃自身欲望追求人类理想信念的精神,具有光辉的一面,是野兽与天使的综合体和矛盾体。事实上,按照这一标准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必然造成思想的混乱,同时也无法准确判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