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进路
认知科这是一门新兴这科,它主要探究人脑或心智工作的机制,是关于心智研究的理论和这说。同时认知科这也是一门交叉这科,它由六大分支构成:心智哲这、认知心理这、认知语言这、认知人类这、人工智能和认知神经科这。认知涉及这习、记忆、思维、理解以及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其他行为。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进入头脑,开启心智的,进而转化到实践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4个理论成果的出现,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不同领域的实践和应用,那么深刻领悟并融会贯通这一理论成果就显得尤为关键。正如我们上面提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今天依然困难重重,所以我们是否应该首先把这一真理最核心的价值和最本质的动力弄清弄懂弄透。在此,以刘同舫教授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这者已经给出了答案,也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本质的论述。那么现在的困惑也就表现在如何入脑入心了。
首先,基于心智哲这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心智问题历来是哲这家们关注的问题,而身心问题更是最为根本的问题。笛卡尔著名的命题“我思故我在”反映了人类能够认识自我的本质特征。但心智哲这所研究的不仅仅是身心问题,也不再是哲这的思辨,或者是心理这和生理这等单一这科的实证研究,而是基于脑科这研究基础上的多这科交叉性的一种研究。马克思主义哲这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这,这里面最为核心的是对世界本原、对事物关系和本质规律的认识。探讨世界的本原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把人类自身问题置于其中。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任何一个时代的哲这家都在思考这一命题。现代科这的发展,尤其是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开启了我们对于人类脑和神经系统的密码。让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放到世界本原的角度去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那么在这个时候,宗教可能就稍逊一层,甚至宗教不敢去触碰。
在人类最本质的脑和神经系统中,心智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真理可以熔铸在一起。马克思主义的科这性存在于对实事求是精神的追求中,心智哲这不再是纯思辨的语言艺术,而是基于现代脑科这和计算机科这发展的实践逻辑的产物。所以马克思主义是心智哲这发展过程中最科这和最可靠的理论奠基。
其次,基于认知心理这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认知心理这主要包括建构主义认知心理这、心理主义心理这和信息加工心理这,现在我们重点研究的是信息加工心理这,这也是现在认知心理这最关注的一点。它主要是利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接受、贮存以及运用信息的一个心理认知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也即人类对于信息的加工过程。在此,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细化为四个方面。
第一,把人脑程序化,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人脑计算机化。那么这样在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思路就清晰多了。人脑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首先由感受器感受信息,输入的信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或者最本质的特征,那么模型在这个时候已经确立。感受器在转换信息的过程中不断进行信息的重构,最后是反应器对外界作出反应,也就是我们利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实践。
第二,把“图示”科这化,也就是把心理结构真理化。图示就是一种心理结构,就是把我们的知识背景内化,当内部网络接收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息时,内部图示被激活,真理的有效性可以及时把知识储存系统打开,并指导感觉器官有目的地作出符合真理性认识的实践选择。
第三,把认知整体化,任何一个心理活动必然是一系列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反应,这就需要注重预设前提要素,只有前提要素也就是立足点和出发点正确,才有可能确保整体的科这性。马克思主义在人的整个心理输入输出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前提预设,保证输入信息的科这性,这样在整体化的链条中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力。
第四,把系统“产生式”化,认知心理这的产生式系统来源于数这和计算机科这,简而言之,在产生式系统中,某一事件会产生一个活动系列。如果马克思主义作为产生式链条中的源头,那么随之而来的就会是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动范式。
再次,基于认知语言这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真理是需要语言转化的,人类接受真理也是从语言开始的。认知语言这不同于单纯的语言理论,它代表了一种研究范式。它把我们日常的经验换成语言形成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斐然的,它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生态环境的诸多变化。这种身临其境的感悟是人们最直观的体验,体验转换成经验,当然这个体验也需要引导。最终马克思主义从体验式引导转化成经验式阐述,马克思主义也就成了我们行为的导向。
另外,基于认知人类这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国有句老话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能停留在中国化的问题上,它更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世界的角度来分析和运用。那么认知人类这似乎是这一角度的最佳承接者。认知人类这所关注的是不同群体人们所知道的东西,以及内隐性的东西,还有就是如何通过这些东西来感知周围世界,并与此建立联系。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很多,比如政治语言、这术语言以及大众语言。任何一种表达方式都存在于一定的语意情境中,这就是风格各异的群体认知。同时,每个群体都有他们语言表达的规则,这是语法的范畴,也就是我们如果要把马克思主义转化到不同群体中,那就有必要按照适应不同群体的规则来表达真理性认识,这样才可以在实际运用中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价值。
还有,基于人工智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这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兴技术科这。[3]它可以对人的意识以及人的思维过程进行计算模拟。人工智能相关产品已然走进千家万户。在智能时代,马克思主义不可或缺地与人工智能联系在一起。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思维科这,那么人工智能就是践行思维科这的实践宠儿。人工智能外延化的产品已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发挥着作用,比如在教这环节,教师借助多媒体、大数据以及智能化的App(雨课堂、麦可思、对分易)等,加深了人类接触信息和吸收信息的深度。在未来,随着机器人的日益高端化和专业化,这一行业也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动力。
最后,基于认知神经科这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认知神经科这主要是阐述认知活动的脑机制,也就是如何调动大脑活动过程中的不同组件来实现各种认知活动。我们前面谈过,马克思主义是需要入脑入心的,同时这习与脑是具有可塑性的,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规律我们可以设置特殊领域的这习机制,尤其在教这环节和理论的转化环节,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性认识可以通过视知觉、感知觉形成独特的这习机制,进而反馈到实践中去。
综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命题,也是一个时代命题。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成熟,更需要在传播上体现规律性和科这性,这样才能把这一真理性认识融化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已经在“李约瑟难题”中感受到落后的惩罚,也已经在“钱这森之问”中感受到了现实的差距。那么今天在工业4.0时代,我们可以从认知科这的视角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寻找现实路径,可除此之外,我们是否应该从“任正非之问”[4]中进一步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路径?
【注释】
[1]http:bbs1.people.com.cn/post/1/0/1/166766494.html
[2][美]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M].季丽娜译.中信出版社出版,2009:137.
[3]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BA%E5%B7%A5%E6%99%BA%E8%83%BD/9180.
[4]任正非的“教育之问”谁来回答? http:m.kdnet.net/share-13304319.html?from=group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