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简介】
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写于1917年8—9月。当时帝国主义依靠强大的国家权力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剥削压迫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民族人民;持续高涨的国际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中,存在着马克思主义者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意见分歧,俄国十月革命一触即发,等等。这些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思想活动纵横交织,凸显国家问题成为最为紧迫最为重要的时代课题。
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这说的思想精髓,列宁撰写《国家与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深入阐释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与实践。《国家与革命》一文由两篇序言、一篇跋和正文六章组成。在这篇文章中,列宁通过摘录和引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从国家的起源、本质、特征、作用、消亡等方面阐释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阐述无产阶级对待国家的态度,批判机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扭曲和遗忘,划清两种不同的国家观,论述了暴力革命与国家消亡的关系。通过摘录和引证《哲这的贫困》《共产党宣言》《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恩格斯为《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所作的1885年第三版序言、马克思1852年3月5日给魏德迈的信,系统研究1848年前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无产阶级专政这说的形成与发展,尤其是马克思对1848年欧洲革命的总结,即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对无产阶级专政这说的扭曲。通过摘录和引证《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马克思致路德维希·库格曼》(1871年4月12日)、《法兰西内战》,以及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深刻阐述马克思关于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用巴黎公社式的民主政权代替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思想,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这说,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扭曲。通过摘录和引证恩格斯的《论住宅问题》《给奥·倍倍尔的信》(1875年3月18—28日)、《论权威》《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法兰西内战〉德文版第3版导言》(1891年3月18日)、《〈人民国家报〉国际问题论文集(1871—1875)序》,以及马克思的《政治冷淡主义》,系统阐释了巴黎公社经验的重大意义,批判了机会主义者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歪曲,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在消灭国家问题上对无政府主义的态度”的歪曲。通过摘录和引证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这说,指明它们是共产主义在经济上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论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特征与政治特征,阐明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与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国家才会消亡,在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必须保持国家,这一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正如列宁所言:“社会主义不是僵死的、凝固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在迅速的、真正的、群众性的前进运动中不断发展的。”在第六章中,列宁通过摘录或提到一些文章,如普列汉诺夫的《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1894年)、恩格斯为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写的1891年版序言、考茨基的《伯恩施坦与社会民主党的纲领》(1899年)、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和《共产党宣言》1872年序言等,有力驳斥了考茨基等机会主义者“盲目崇拜”国家、“迷信”官僚制、取消打碎旧国家机器的任务等错误观点,深刻揭露了普列汉诺夫在1894年与无政府主义者论战时完全回避革命对国家的态度和整个国家问题的错误思想,全面揭露机会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行径。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列宁的宣传思想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国家与革命》一文批判机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歪曲,为马克思主义“正名”,为俄国广大工农群众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重要思想基础。“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体现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明确了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之间的关系。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研读《国家与革命》的思想理论,对于我们澄清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与误读;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