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唯物史观
【句读1】
由此可见,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这、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
【解读】“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无条件的前提,因此对“现实的生产过程”的正确把握就是——它们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命需求而进行的“物质生产”。这种生产是相互联系的:从时间上看,它在前人已经建立的基础上开展生产,从空间上看,它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在与各种意识形态的交织、角力中开展生产。就观念与现实的关系而言:有什么样的生活、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宗教、哲学、道德等。宗教、哲学、道德等各种观念是实践的产物,要从实践出发解释各种观念。
【句读2】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解读】恩格斯总结,“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存在决定思维而非思维决定存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领域的基本问题,就此而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非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中居于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被反映为社会意识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在社会存在中占统治地位的那些阶级,同时也是社会意识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那些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