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与社会条件
【句读1】
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就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那时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已经消失,因而现代社会不平等的最重要的根源之一也就消失,而这个根源光靠把生产资料转为公有财产,光靠剥夺资本家,是决不能立刻消除的。
【解读】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能够更好满足社会所有成员的需求,是实现共产主义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这就为国家的自行消亡奠定了物质基础。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同样离不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高度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生产力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将归于消失。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种分离在促进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同时也是社会不平等的重要根源。只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体脑分工,消灭旧式分工,社会管理工作由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轮流参与,而非囿于脑力劳动者,才能为国家消亡提供社会条件。
【句读2】
因此,我们只能谈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同时着重指出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指出它的长短将取决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发展速度,而把消亡的日期或消亡的具体形式问题作为悬案,因为现在还没有可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材料。
【解读】国家消亡是长期的、艰巨的、必然性的历史过程。国家消亡的具体时间和具体形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发展程度,这就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列宁没有教条式地规定国家消亡的时间,因为根据现有材料难以明确国家何时消亡。从事实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以事实为根据,因为“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国家消亡的基本趋势就是列宁从事实的整体与事实之间的相互联系中得出的科学结论。
【句读3】
当社会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时,也就是说,当人们已经十分习惯于遵守公共生活的基本规则,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已经极大地提高,以致他们能够自愿地尽其所能来劳动的时候,国家才会完全消亡。那时,就会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超出这种使人像夏洛克那样冷酷地斤斤计较,不愿比别人多做半小时工作,不愿比别人少得一点报酬的狭隘眼界。那时,分配产品就无需社会规定每人应当领取的产品数量;每人将“按需”自由地取用。
【解读】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者的继承人,列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信人类社会发展是遵循着基本规律的客观进程,后来者们将会在实践中解决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与难题。正是遵循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列宁进一步阐释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一方面,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共产主义觉悟大大提高,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生活规则规范,普遍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而非像夏洛克那样一味关注个人利益得失。另一方面,在分配方式上实现“按需分配”原则,每个人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劳动,竭尽所能为社会创造尽可能多的社会财富,而非劳动时间的长短、劳动报酬的多少,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共产主义社会将以加速度向前发展,国家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中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