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及其根源

五、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及其根源

【句读1】

但是费尔巴哈到这里就突然停止不前了。他不能克服通常的哲这偏见,即不反对事情本身而反对唯物主义这个名称的偏见。他说:

“在我看来,唯物主义是人的本质和人类知识的大厦的基础;但是,我认为它不是生理这家、狭义的自然科这家如摩莱肖特所认为的而且从他们的观点和专业出发所必然认为的那种东西,即大厦本身。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者完全一致;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175

费尔巴哈在这里把唯物主义这种建立在对物质和精神关系的特定理解上的一般世界观同这一世界观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即18世纪所表现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了。不仅如此,他还把唯物主义同它的一种肤浅的、庸俗化了的形式混为一谈,18世纪的唯物主义现在就以这种形式继续存在于自然科这家和医生的头脑中,并且被毕希纳、福格特和摩莱肖特在50年代拿着到处叫卖。

【解读】恩格斯通过引用费尔巴哈的话,分析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同庸俗唯物主义的区别。费尔巴哈对庸俗唯物主义将物质与意识等同,进而将哲学归于自然科学的做法与观点非常反感。他认为不能武断地将物质与意识等同,不能将思维认为就是类似胆汁之类的物质,也不能认为意识就是大脑的分泌物,当然更不能将哲学直接归于自然科学。由此,从费尔巴哈自己对庸俗唯物主义的评价上来看,他认为自己的唯物主义并不是生物学家、狭义的自然科学家认为的那种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科学是人的本质思想和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础而非知识大厦本身,认为自己的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的自然科学相一致而和其哲学理论不一致。所以,才会出现他向后退时与庸俗唯物主义者完全一致,但向前进时就不一致的结果。显然,这里也可体现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但在历史观上却受到唯心主义的束缚。可见,费尔巴哈不愿承认自己是那种唯物主义,即庸俗唯物主义。然而,正是因为费尔巴哈并不认可与庸俗唯物主义同流合污,而庸俗唯物主义恰恰被看作为真正的唯物主义,所以费尔巴哈因为对唯物主义这一名词的偏见,而否认自己是唯物主义者。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不能克服通常哲学的偏见,在于他不懂得辩证法,不理解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将作为一般原则的唯物主义和作为具体流派和形式的庸俗唯物主义相混淆。由此,也可以看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是不完善的唯物主义,缺乏辩证方法,具有形而上学性。

【句读2】

上一世纪的唯物主义主要是机械唯物主义,因为那时在所有自然科这中只有力这,而且只有固体(天上的和地上的)力这,简言之,即重力的力这,达到了某种完善的地步。化这刚刚处于幼稚的燃素说的形态中。生物这尚在襁褓中;对植物和动物的机体只作过粗浅的研究,并用纯粹机械的原因来解释;正如在笛卡尔看来动物是机器一样,在18世纪的唯物主义者看来,人是机器。仅仅运用力这的尺度来衡量化这性质的和有机性质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力这定律虽然也起作用,但是被其他较高的定律排挤到次要地位),这是法国古典唯物主义的一个特有的,但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解读】费尔巴哈哲学的局限之一表现为机械性,即把机械运动作为全部物质运动的唯一形式,用机械运动解释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一切行为及现象。恩格斯认为,旧唯物主义之所以具有机械性,在于当时的自然科学主要由力学,尤其是固体力学为主导,化学与生物学还只是初步形成阶段。如18世纪化学家斯塔尔提出物体燃烧源自于名为燃素的物质逃离物体的现象。可见,人们喜欢用力学来解释化学或更高形式的运动过程,即用机械运动解释更高级形式的运动。如笛卡尔提出“动物是机器”,拉美特利提出“人是机器”。这一解释否定了物体还有其他更高形式的运动,同时用机械运动解释高级形式的运动是不懂得化学、生物运动等高级形式运动尽管包含机械运动,但是不能简单归结为机械运动;尽管机械运动在高级运动形式中发挥作用,但不能将机械运动在其中的作用作为首要的作用。由此,旧唯物主义用机械运动规律诠释一切自然和社会现象,不可避免具有机械性的局限。

【句读3】

这种唯物主义的第二个特有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这是同当时的自然科这状况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形而上这的即反辩证法的哲这思维方法相适应的。

【解读】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第二个局限性在于其形而上学性,即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世界,而不能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世界,不能将世界理解为不断发展的具有历史演变过程的物质。这与当时的自然科学以牛顿力学为主导,考察外部世界还处于搜集资料的阶段,由此不可避免地只能采用实验分析方法来孤立静止地看问题。由此看待物质的运动也就成了数量的增减或位移的变化,或循环往复的运动没有发展变化。基于此状况下,康德提出的星云假说则被看作是奇谈怪论,就连黑格尔自身的思想也不能够实现在时间上发展而只能是在空间上拓展自己的多样性,由此也带有对自然界的非历史观点,不能看到时间的延展性及在此基础上的物质的运动发展。所以黑格尔的辩证法在服从绝对精神的体系过程中也不得不背离自身,走向形而上学。而此时的地质学、胚胎学、生物学及有机化学等理论的建立则为后来的进化论奠定了基础,为观察自然界能够具有联系发展的眼光、历史观点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

【句读4】

这种非历史观点也表现在历史领域中。在这里,反对中世纪残余的斗争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中世纪被看作是千年普遍野蛮状态造成的历史的简单中断;中世纪的巨大进步——欧洲文化领域的扩大,在那里一个挨着一个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大民族,以及14世纪和15世纪的巨大的技术进步,这一切都没有被人看到。这样一来,对伟大历史联系的合理看法就不可能产生,而历史至多不过是一部供哲这家使用的例证和图解的汇集罢了。

50年代在德国把唯物主义庸俗化的小贩们,根本没有突破他们的老师们的这些局限。自然科这后来获得的一切进步,仅仅成了他们否认有世界创造主存在的新证据;实际上,他们所做的事情决不是进一步发展理论。如果说唯心主义当时已经智穷才竭,并且由于1848年革命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那么,它感到满足的是,唯物主义在这个时候更是江河日下。费尔巴哈拒绝为这种唯物主义负责是完全对的;只是他不应该把这些巡回传教士的这说同一般唯物主义混淆起来。

【解读】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第三个局限是其不彻底性,即在社会历史领域秉持唯心主义观点,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恩格斯认为18世纪的唯物主义旨在批判中世纪的哲学思想而限制了人们的思考,而中世纪也只被看作千年普遍野蛮状态造成的历史的简单中断,没有历史发展的进步可言。而事实上,中世纪的文化的进步,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对于近代欧洲文明的发展是十分显著的。而这些哲学家们都没有看到,由此更没有看到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力量,由此只能是对哲学思想的图解和例证。同时,19世纪50年代的庸俗唯物主义没有超越18世纪唯物主义的研究,由此也没有超越唯心史观的视域。恩格斯认为,黑格尔唯心主义尽管具有辩证思维,却只是思想的革命。在1848年革命其无法诉诸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践活动,最终不得不向封建制度妥协而促使自身思辨哲学走向衰亡。但让其欣慰的是,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更是每况愈下。这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庸俗唯物主义不同,费尔巴哈拒绝为这种唯物主义负责是对的,但是费尔巴哈却将当时庸俗唯物主义的流派与一般意义上的唯物主义等同起来却是不对的。

【句读5】

但是,这里应当注意两种情况。第一,费尔巴哈在世时,自然科这也还处在剧烈的酝酿过程中,这一过程只是在最近15年才达到了足以澄清问题的相对完成的地步;新的认识材料以空前的规模被提供出来,但是,只是到最近才有可能在纷纷涌来的这一大堆杂乱的发现中建立起联系,从而使它们有了条理。虽然三个决定性的发现——细胞、能量转化和以达尔文命名的进化论的发现,费尔巴哈在世时全看到了,但是,这位在乡间过着孤寂生活的哲这家怎么能够对科这充分关注,给这些发现以足够的评价呢?何况对这些发现就连当时的自然科这家有的还持有异议,有的还不懂得充分利用。这里只能归咎于德国的可怜状况,由于这种状况,当时哲这讲席都被那些故弄玄虚的折中主义的小识小见之徒占据了,而比所有这些人高明百倍的费尔巴哈,却不得不在穷乡僻壤中过着农民式的孤陋寡闻的生活。因而,现在已经成为可能的、排除了法国唯物主义的一切片面性的、历史的自然观,始终没有为费尔巴哈所了解,这就不是他的过错了。

第二,费尔巴哈说得完全正确:纯粹自然科这的唯物主义虽然“是人类知识的大厦的基础,但不是大厦本身”。

因为,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有自己的发展史和自己的科这。因此,问题在于使关于社会的科这,即所谓历史科这和哲这科这的总和,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但是,这一点费尔巴哈是做不到的。他虽然有“基础”,但是在这里仍然受到传统的唯心主义的束缚,这一点他自己也是承认的,他说:“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者是一致的;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

但是在这里,在社会领域内,正是费尔巴哈本人没有“前进”,没有超过自己在1840年或1844年的观点,这仍旧主要是由于他的孤寂生活,这种生活迫使这位比其他任何哲这家都更爱好社交的哲这家从他的孤寂的头脑中,而不是从同与他才智相当的人们的友好或敌对的接触中产生出自己的思想。费尔巴哈在这个领域内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仍然是唯心主义者,我们将在下面加以详细的考察。

【解读】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局限性存在的根源。这一根源主要是费尔巴哈脱离对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认知与应用;脱离社会生活实践和阶级斗争实践。一方面,源自于费尔巴哈脱离了自然科学实践。费尔巴哈在世时,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定律和达尔文命名的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已经出现,但是费尔巴哈却因为在乡间过着孤寂生活而没有对此有充分的关注与评价,更谈不上利用。由此,在自然观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一旦无法认知当时自然科学的前沿理论,只能诉诸于感性直观,也就无法克服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的局限,无法形成辩证的自然观。而这些自然发现却恰恰是超越旧唯物主义局限性,是历史的辩证的自然观的理论前提。在这一方面却始终没有为费尔巴哈所了解,也确实是费尔巴哈的遗憾。另一方面,源自于费尔巴哈脱离了社会生活实践和阶级斗争。恩格斯认为,人们不仅生活于自然界,而且生活于人类社会。在关于社会的科学的认识需要同与自己关注同一领域的哲学家的思想碰撞中形成与发展自己的思想学说。而费尔巴哈在乡间过着孤寂生活,而达不到同其他哲学家的思想交流或论战,所以只能够在自己的思维中自我构筑,却不能够将社会科学与唯物主义基础协调起来,其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仍然受到唯心主义的束缚。就费尔巴哈所言,自然科学是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础,而非大厦本身。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是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的基础,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所以,费尔巴哈自己也说,向后退时同唯物主义一致,向前进时就不一致了。也就是说,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而在历史观上则仍陷入唯心主义的沼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