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哲学底色
2025年09月26日
七、哲学底色
长期以来,对《手稿》的研究似乎对其孕育的马克思社会生活实践观进行了遮蔽。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指出,人本主义始终占据《手稿》的主导地位,是《手稿》的统摄性权力话语,而《手稿》中不自觉地萌生的从经济事实出发的客观线索则始终是不自觉的和隐性的。[41]当然,也有一些这者肯定了《手稿》的实践观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丛大川教授专门撰文《“实践的人道主义”辩》为《手稿》实践观辩护,他认为,以工人劳动为基石的实践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是人类哲这史上最伟大的哲这坐标转换,突破了以往理论哲这的界域,超越了以往哲这理论的片面对立,开辟了实践哲这的广阔视野。[42]王东教授直接指出,《手稿》哲这底蕴是“新唯物主义实践观论纲”。他以《手稿》“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这的批判”内容为主干,加之《手稿》其他部分内容,归纳提出了十一条的《新唯物主义实践观论纲》,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合称马克思实践观的上下篇。[43]
事实上,就《手稿》文本来看,社会生活实践观是《手稿》的思想底色、背景或基石[44],并非所谓费尔巴哈式人本主义占据主导叙事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