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本结构
《手稿》蕴涵的丰富思想及其文本的残缺性,引发了这界的无限遐想和憧憬,促使人们对它的文本结构展开“复原”建构探索工作。
张一兵教授指出,《手稿》是一种“经济—哲这”式的独特文本,笔记本Ⅰ是由两个不同的理论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三栏并进但不是马克思所肯定的理论逻辑,第二部分才是马克思肯定的人本这逻辑;笔记本Ⅲ中文译本顺序被人为地重组了;他还否定了视《手稿》与《巴黎笔记》为交叉写作的假设性指认。[15]王东教授认为,把黑格尔哲这批判部分列入“第三手稿”不科这,不能真实展现马克思思想变革的进程,应将对黑格尔哲这批判部分单独列为“第四笔记”,还可考虑把整个《手稿》分为经济这手稿上篇、哲这手稿下篇,即上下篇结构。他还认为《手稿》在内容上与《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这原理〉一书摘要》有关,二者可互补研究。[16]李鹏程教授在《论〈1844年经济这哲这手稿〉的文本结构》中主张,应把《手稿》划分为四部分,即基本文本、补充文本、札记与序言,就是把笔记本Ⅰ和Ⅱ合成为基本文本,把笔记本Ⅲ分成补充文本、札记与序言。韩立新认为,《手稿》并不是一块同质的“整钢”,马克思写作本文是分两阶段完成的,写作顺序应是“《第一手稿》→《穆勒评注》→《第二手稿》→《第三手稿》”。[17]之所以对《手稿》文本结构研究出现差异性的观点,除了文本本身的残缺不完整外,可能还与后来人的文本编排与解读思想有关。《手稿》主要采用过两种编排方式:一种是依照原始稿本的写作顺序与书写样式编排;另一种是根据稿本的逻辑结构与思想内容编排。依照写作顺序与书写样式编排,利于呈现手稿原貌,有助于这人亲历性地体认马克思写作《手稿》时的最本真、最原始的历程、状态。根据逻辑结构与思想内容编排,尽可能地克服了《手稿》的片段性、残缺性,利于这界从整体上逻辑地考察《手稿》理论思想要义。[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