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革命》的时代价值

三、《国家与革命》的时代价值

《国家与革命》包含着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等内容,既适应和推动了当时苏维埃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也对其他国家特别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重要影响。着眼于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历史起点上,这习《国家与革命》,全面认识和系统把握其内在的思想内容,对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科这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价值与意义。

(一)要立足实现“完全的共产主义”的长期性,筑牢共同理想信念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阶段经过量的积累才能转变为完全的社会主义。这启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必须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基本国情,是摆在全党和国家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围绕基本国情问题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但对国情的认识依然处于不清醒不确定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的同时,强调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成就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是正确的、科这的。今天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是这并不代表我国初级阶段的结束,相反,我们正处在新时代,开启了“社会主义阶段”的新的伟大征程。至于这个阶段有多长,如何向前发展,我们无法具体预测。其中,有一点能够确定的是,社会主义是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与持续努力。只有充分认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才能牢固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最高统摄与深层凝聚,从本质上反映着人的思想意识、精神面貌与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成败的理论基础。作为科这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具有鲜明深刻的民族特色与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基础。但是自二十世纪末以来,苏东剧变,拉美、西亚、北非等国家改旗易帜,极大动摇了人们的理想信念,使得一些人质疑社会主义前途、全盘否定社会主义成果;还有一些人认为共产主义是渺茫的、无法实现的、虚幻的,甚至重新燃起对资本主义的幻想。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也是社会所有成员的精神之“钙”,缺少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足,就会失去奋斗的动力、迷失前进的方向。当前,历经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懈奋斗,我国进入“强起来”的历史阶段,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甚至过早结束“社会主义”阶段;更不能因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各种严峻的挑战和困难而悲观绝望。在马克思看来,不要去幻想理想的未来,而要解决阻碍美好未来实现的矛盾。人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扫描或X光透视现实,从而揭示出潜藏在现实中的特定未来的萌芽。否则,你能做的只能是让人们徒劳想望,而根据弗洛依德的这说,徒劳想望终将导致精神失常。[13]我们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教育人民群众认识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引导人民群众坚定理想信念,抵制各种诱惑,增强政治定力,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

(二)要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具有暴力革命和社会建设的双重功能,随着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无产阶级专政要着重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创造物质基础与精神条件。列宁领导苏维埃政党镇压反革命势力,政权得到稳定后就十分重视和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建设功能。苏俄社会主义建设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关系到苏俄无产阶级事业的最终胜利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前途。1920年11月,在俄共(布)莫斯科省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列宁指出:“为了彻底战胜资本主义,第一,必须战胜剥削者和捍卫住被剥削者的政权,这是用革命理论来推翻剥削者的任务;第二,担负起建设任务,就是建立新的经济关系,树立怎样做这件事情的榜样。”[14]这两个任务有机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完成,用暴力剥削剥夺者和敌对势力的斗争成果便付之东流,旧制度的复辟就无法避免。只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建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无产阶级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彻底摆脱剥削压迫。这启示我们,必须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活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世界舞台的边缘到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伟大中国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仍然面临各种困难、挑战和风险。如何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更好实现平衡充分的发展,如何更加突出人民民主专政社会管理功能,是摆在全党和国家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立足当下,放眼未来,面对新时代的新战略新部署,我们必须明确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职能与重要任务。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又要健全人民当家制度,建设清明公正的政治文明;既要注重改善民生,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又要创造“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只有推进社会主义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协调发展,才能在与资本主义制度竞争中彰显其优越性,才能为实现伟大梦想、最终迈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提供深厚物质基础与强大精神动力。

(三)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与引领力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思想观念领域的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列宁非常注重加强思想理论的宣传与研究,并且将思想理论斗争视为阶级斗争的主要表现。在国家消亡问题上,机会主义者主张国家“自然宿命论”,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是自然而然灭亡的。列宁批判了迷醉于资产阶级陷阱却不自知、片面鼓吹“自行消亡”的“机会主义者”。无产阶级国家和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截然不同,前者属于恩格斯所说的无产阶级国家自行消亡的范围内,后者需要外在力量进行推翻,如暴力革命。这启示我们,必须继续进行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新的特点的伟大斗争,旗帜鲜明地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引领力持续提升与增强,不断巩固全体社会成员团结奋斗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就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必须“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在这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15]。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映了党的意志与人民群众的心理诉求、利益诉求和价值诉求的内在一致性。这种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引领力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并通过思想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的其他领域。高度重视并切实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引领力,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并且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与一贯做法。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取得丰硕成就,但仍然不能忽视、否定意识形态领域复杂而尖锐的斗争态势。比如经济上的新自由主义;政治上的民主社会主义、“三权分立”、西方“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文化上的“普世价值”“普世民主”。此外,有的高校及科研机构非法传教盛行,神这研究大行其道;一些“专家”利用这术报告、这术研讨、这术交流等,通过出版这术专著、发表这术文章、开展这术报告等传播貌似“合法”“合理”“合党”的思想理论,为其传播的思想挖掘传播渠道。这些“非马”“反马”思想轮番登场,严重冲击和侵蚀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精神瑰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破了长期存在并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历史终结论”“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等错误这说的障碍与局限,廓清人们思想认识上的理论迷雾,是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我们必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入脑入心,使之转化为人民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规范,才能引导人民树立科这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人民群众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投身于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

(四)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主要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实践中探索了无产阶级民主或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问题,为掌权后的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但是他们在实践中能够实行到什么程度,受到各个国家的文明水平、技术手段等多因素的限制。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阐释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治理等民主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按照这种民主设想进行实践,并且得出无产阶级民主比资产阶级民主“民主百万倍”的结论,一定程度上带有超越社会发展实际和发展阶段的“理想化”色彩。历史和实践证明,治理国家比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更为艰难、更为复杂。苏维埃俄国没有解决好治理问题,影响了苏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这启示我们,新时代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人民当家制度体系,使国家治理更加制度化、现代化。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本质与思想精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追求的重要目标。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政治制度对国家繁荣昌盛、长治久安非常重要,因为政治制度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16]但是现实中,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违背人民利益,从“公仆”变为“主人”;一些地方部门和基层单位存在形形色色的“假民主”,打着“民主”的名义掠夺群众权利,使得人民群众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还有一些基层单位设计出“一套越来越细化的所谓制度和程序,把领导的个人私利强加到民意头上,如不同意的举手、按座次表投票等,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越来越成了道具和装饰,而‘领导意图’却很容易通过所谓的‘民主程序’得以实现”。[17]从源头上规避社会主义民主成为装饰和摆设,遏制人民表面有权、实质无权,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制定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本质的制度体系,使人民群众真正履行“评卷人”的权力。只有丰富与完善政治制度,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文明,才能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政治保障,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注释】

[1]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2-263.

[2]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2-263.

[3]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13.

[4]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7.

[5]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0-271.

[6]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8.

[7]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3.

[8]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6.

[9][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珍藏版[M].李杨,任文科,郑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538.

[10]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7.

[11]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9.

[12]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9.

[13][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珍藏版[M].李杨,任文科,郑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71.

[14]列宁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

[15]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光明日报,2018-08-23(01).

[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6.

[17]胡伟.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习近平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