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理想社会公共性的建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共性进行批判的同时,亦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公共性作出建构。未来理想社会的公共性建立在生产力巨大增长、私有制和分工得以消灭的基础之上,特权消失、人人平等,社会交往是人们作为纯粹的个人而进行的普遍交往,全体社会成员于共在共享之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一)公共性的经济基础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未来理想社会的公共性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59]才能得到实现,只有在巨大增长的生产力和消灭私有制以及分工的条件下方能得以达成,这是未来理想社会公共性形成的重要经济基础。
1.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未来理想社会公共性的形成“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60],当一切人的日常生活所需都可以在质与量的双重维度上达成足够保障之时,真正的公共性才能具备存在的前提。
现实的人所处在的世界并不是自鸿蒙初辟开始就一成不变、百世不易的,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不同世代的人们一代又一代从事活动的成果。也就是说,每一代人均是以前一代人的活动结果为基础,对前一代所形成的生产力水平进行纵深发展。未来理想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巨大增长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把迄今为止的生产和交往所产生的条件看作无机的条件”[61]。
一方面,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必要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消灭异化需要达到两个条件,一是异化使人类的大多数成为没有任何财产的人即无产者,二是异化使无产者与他们所处的所谓“有钱有教养”的资本主义世界互不相容,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则是这两个条件能够达成的必要基础。另一方面,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未来理想社会公共性实现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物质基础,那么未来理想社会所谓的公共性将只能表现为公共性的贫困,当在这种境遇之下,则“必须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62]。同样地,巨大增长的社会生产力亦即人类与自然达成真正和解的重要保障。在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而从事的生产活动之中,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私人利益,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突出呈现为人对自然界的无节制劫掠与侵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是疏离的、对立的;在未来理想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展,私有制被扬弃,人的自我解放与实现不再以对自然的征服和压迫为前提而代之以尊重与和解,自然界亦能够真正为人们所认识和理解,公共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也得以伸张。
2.私有制及分工的消灭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若想达致理想的公共性,就必须得消除“个性对偶然性的屈从、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63],归根到底就是消灭分工与私有制。而分工与私有制作为“相等的表达方式”,只有生产力发展到普遍的程度也就是发展到未来理想社会阶段,当分工和私有制变成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的极大阻碍之时,分工和私有制方能够被消灭。
消灭分工和私有制,不能依靠人们在头脑中对这一现象的消除,而是要以一定的现实情况和物质条件作为基础,颠覆所有陈旧的生产关系与交往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的各个阶段都依赖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就是说,分工的产生、发展与消灭的各个阶段均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中的生产资料集中于资产阶级手中,无产阶级却受到日益严重的压迫,长此以往,无产阶级就会形成强烈的反抗私有制和分工的阶级意识,为消灭私有制和分工奠定阶级基础。此外,只有当生产力巨大增长之时,人们的物质财富得到极大满足,人们才能够摆脱对物的依赖,不再为生产资料所束缚,实现人的解放。
伴随着分工和私有制的消灭,社会能够对全部生产进行调节,所有社会成员均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活动范围之内,而是能够根据自身的志趣所在加以自主选择。当分工和私有制这些异化的根源被消灭,异化劳动也随之消散,“人们将使交换、生产及他们发生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64],人们方能够重新掌握这些物的力量而不是为这些物的力量所驾驭。
(二)公共性的社会政治特征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阶级和国家都只是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范畴而存在,既非从来就有,亦非永恒存在。在未来理想社会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分工被消灭、生产力巨大增长、物质产品相当充沛的基础之上,阶级对立荡然无余,国家随即退出历史舞台,而代之以“自由人联合体”,不平等与特权烟消云散,人们也能够作为纯粹的自我开展具有普遍性的世界交往。
1.不平等和特权的消弭
共产主义运动是消解阶级的运动,意在创造“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想图景。在马克思恩格斯所描绘的未来理想社会中,随着国家与阶级的消亡,所有的不平等和特权也将随之消散。
第一,国家消亡使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不复存在,公共性的存在领域扩展到全体社会。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自始至终都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服务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对作为被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施以压迫与剥削,所谓的公共利益仅仅代表资产阶级的共同利益,所谓的公共精神仅仅代表统治阶级的思想意志,所谓的自由平等也仅仅是对于资产阶级而言,因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共性具有极大的虚假性和片面性。在未来理想社会,“消灭分工的共产主义革命,最终会消除政治机构”[65],个人不再作为实现阶级意志的工具而存在,国家共同体转变为人类真正的共同体,人类社会的真正解放得到实现,人们之间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关系也被打破,为人与人之间具有普遍性的平等联系所取代,此时人类社会的公共性才真正达成。
第二,按需分配使人的需求本性得以回归。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按能力计报酬”具有原理上的不合理性,因为脑力方面的不同,并不能造成生理方面需要的分别。因此,他们主张“按需分配”,也就是说“活动上,劳动上的差别不会引起在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66]。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生产资料分配不平等,资本家具有能够无偿得到工人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的特权,同时由于资本的无限增殖,资本主义社会中分配的平等性也愈来愈无从谈起。在未来理想社会生产力巨大增长、物质财富相当充沛、生产资料公有制得以确立的境况中,人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再无不平等和特权。
2.世界普遍交往的实现
依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无论是在前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抑或是在未来理想社会,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是由于人们的需要本性以及他们的需要获得满足的方式,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只不过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之间“不是作为纯粹的我,而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67]进行交往。
在生产力巨大增长的未来理想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真正普遍意义上的交往亦随之形成。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二者的矛盾角度进行阐发,指出“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另一种交往形式所代替”[68]。也就是说,在生产力发展的某一水平,存在着与之相适配的某种交往形式,当现存的交往形式不能够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甚至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枷锁之时,就会引起旧的交往形式的变革,以及适应于更为先进的生产力的新的交往形式的出现,从而推动社会交往不断向前发展。交往形式不断革新的过程,就是已经成为枷锁的旧的交往形式被匹配于愈加发达的生产力,并为新的交往形式所取代;这一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枷锁,然后又为更新的交往形式所取代的过程。在历史演进的进程中,社会交往的形式总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匹配,而生产力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向前的,故而社会交往也会在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中持续往前推进。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是人与人之间普遍交往建立的先决条件。在资本逻辑支配之下的生产和扩张进程中,工业不发达国家受到工业发达国家的影响,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交往中被动地卷入竞争,使竞争呈现出普遍化的样态,此时“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69]。而在这一过程之中,社会生产方式持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不断拓展深化,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原始封闭状态被打破,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辐射范围持续扩大,历史不断地向世界历史的方向演变,现实的个人也逐渐从地域性的存在过渡成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点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们“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70],唯有伴随着共产主义的实现和分工的消灭,真正的普遍意义上的交往才能够得以最终实现。
(三)公共性的观念反映
在未来理想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私有制和分工被消灭,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人与人之间彼此联结、共在共享,共同追寻全人类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1.共在共享的公共精神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始终相伴相随,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时期,所谓公共利益均由作为“私人”的个人所产生。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对立仅仅是表面上的对立,因为公共利益作为私人利益的产物,“决不是作为一种具有独立历史的独立力量而与私人利益相对抗”[71]。
未来理想社会“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72],因为不管是利己主义抑或是自我牺牲,均表现为在某些具体条件之下人们达成自我实现的必要形式。资本主义社会利己主义盛行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分工的物质根源,随着私有制和分工的消灭,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二者之间的对峙与抗衡自然也将随之消弭。
在资本主义社会,即使普遍的竞争让一切人看似处于一种集聚的状态,但是“却使各个人,不仅使资产者,而且更使无产者彼此孤立起来”[73],人们仅仅作为孤立的并且每天都在重复产生这种孤立状态的个人而存在。直到在未来理想社会中,大工业创造出必要的物质前提,在公有制条件下,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联合起来,使“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74],劳动再也不是作为一种被动的仅仅用以谋生的方式而存在,而是化作一种“自主活动”,转化为人们自由全面发展的第一需求,再也没有单纯从事某一固定职业的人们,只有把某一活动作为自身多项活动之一的人们。
在具有发达生产力的真正共同体之中,每个人都能够对自己和其他全部社会成员存在的条件加以掌握,结成一种由一切纯粹的个人所构成的自由联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均在努力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为其他社会成员的全面成长创设必要前提,由此一来,个人的全方位成长与社会的全方位进步彼此关联、紧密结合,达成互为前提的优质发展。这也意味着,一切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即是人类社会公共性的最高价值追寻。
2.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只有在未来理想社会中,每位社会成员的个性和自由的实现才能不再是一句空话,而这也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建构的真正公共性的价值目标。
针对资本主义分工将个人局限于某一特定职业和固定领域而导致个人只能单向度发展的状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人处于社会分工的统治之下,分工造成人们的单向度发展,因而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建立在消灭资本主义分工的基础之上。个人的全面发展,第一是指包括每一个人先天能力与后天能力、体力能力与智力能力在内的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人们的才能和个性能够得以全方位的发展与展示;第二是指人与人之间摆脱分工、地域、阶级、民族、国家等局限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形成与扩展,人们通过参与积极而广泛的社会活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的个人;第三是指单个人通过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以及自身素养等维度的全面发展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个人全方位成长是社会进步的条件,社会全方位进步是个人成长的前提。
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缺乏自由和个性的情形,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全面发展的个人进行界定的同时,还将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结合在一起进行考察,强调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未来理想社会形成以前,“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他们之所以有个人自由,只是因为他们是这一阶级的个人……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75]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单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单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特征集中呈现为其思维或者行为的全然独立与高度创造,并且能够对其自由发展进程中遇到的不同阻碍加以自主调控。具体地看,人的自由发展既表现在社会能够对个体需要的多样性、差异性给予充分肯定并对个体需要实现的过程予以保证,社会中的全部成员均能够自由地实现或满足自身各层次、各方面的需要;又表现在人的各方面能力的自由拓展,正如个体的需要具有多样性,每个人的自身能力也因个体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要求和趋向。
【注释】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M].苗力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这出版社,1993: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7.
[4]孙正聿.寻找“意义”:哲这的生活价值[J].中国社会科这,1996(3):11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1.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2.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8.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6.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1.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0.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7.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5.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4.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7.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7、211.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2-163.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4.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0.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1.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0.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5.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0-171.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2.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8.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2.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8.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8.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4.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8.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9.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4.
[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8.
[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9.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7.
[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3.
[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3.
[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12.
[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
[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4.
[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4.
[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07.
[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12.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80.
[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5.
[5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7.
[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7.
[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
[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9.
[5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9.
[5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9.
[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0.
[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99.
[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74.
[5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4.
[6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2.
[6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3.。
[6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6.
[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6.
[6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7.
[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42.
[6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37.
[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6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4.
[6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8.
[7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9.
[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76.
[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75.
[7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6.
[7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0.
[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