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类型

(二) 洪涝灾害类型

1.平原地区洪灾

地势低平坦荡、面积辽阔的平原,集中分布在我国东部,主要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此外,沿海地区还有狭窄的滨海平原,在内陆地还有海拔较高、面积较小的平原,如成都平原、渭河平原、河套平原等。我国平原总面积为115.2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12%。平原区中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七大江河以及滨海诸河的中下游,地面高程200 m以下曾受洪水泛滥的区域,其总面积约为69.6万km2。这一地区,集中了全国1/3的耕地、40%的人口和60%的工农业总产值,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中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沈阳、石家庄、郑州、济南、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南京、杭州、福州、广州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城市,也是洪涝灾害最集中的地区,是防洪的重点区域。

我国江河的洪水,主要来自其上、中游的山地、丘陵区。山丘区面积很大,一般要占流域面积的60%~80%,进入平原后洪水峰高量大,与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之间的矛盾很大,这是导致平原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在平原地区,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断修筑堤防,洪水排泄出路受到约束,天然湖泊滞洪场所不断缩小。比如湖北武汉号称千湖之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区湖泊由新中国成立初的127个锐减至2015年的38个。及至近代,人口剧增,平原区人口密度一般达到300~500人/km2,最高达900人/km2。江河湖泊水域附近,城市、村落密集,堤防越修越高,河道行洪断面日益缩小,行洪能力不断下降,洪水来量与泄量矛盾越来越突出。如海河流域,由于泥沙淤积、河道阻障等原因,泄洪能力大幅度下降,永定新河、海河干流、独流减河、子牙新河、漳卫新河等5条主要入海河道和分洪道,原设计总泄量为18300 m3/s,而目前总下泄能力下降到11000m3/s左右,下降了约40%。淮河正阳关站1954年洪峰流量为12700 m3/s,相应最高水位为26.55 m,至1982年最高水位为26.44 m时只能下泄7540 m3/s。部分河流由于泥沙来量大,河床淤积抬高形成“悬河”,如黄河河床比两岸地面要高出3~5 m,最高达10 m,对两岸造成了特别严重的威胁。

南方湖区和河口三角洲的圩垸(或围田)地区,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水平高,但地势低洼,汛期圩内地面低于圩堤外河湖洪水位,洞庭湖区一般要低5~8 m,生活、生产完全依靠堤防保障,一旦堤防溃决,整个圩区将被洪水淹没。所以如何保障堤防的安全是平原湖区和河口三角洲防洪的重要问题。圩垸(围田)形成的初期由于湖面浩瀚、滩地广袤,围垦对于湖泊调蓄洪水并无多大影响,后来围垦的规模越来越大,与水争地的局面愈演愈烈,河湖水位不断被抬高,洪水威胁不断加剧。长江两岸、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太湖区、里下河地区及珠江三角洲已形成大面积的圩垸区,总面积约有19万km2,耕地面积约7070千公顷。1949年以后,结合江河治理,进行了圩堤涵闸的整修和联圩并圩,建设电力排灌站,防洪排涝能力普遍提高,但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一些与江河相通的圩垸,圩垸外河湖洪、枯水位变幅大,圩内地面“半年水上、半年水下”,居民生产、生活很不稳定。

平原洪灾一般以漫淹为主,与以冲击型为主的山区洪灾致灾的性质有很大区别。洪水泛滥以后,水流扩散,受平原微地形影响,行洪速度缓慢,水流冲击力大为降低。一般情况下,平原洪灾的人员伤亡比较小。但是如果水库失事或者大堤溃决,也会导致非常严重的伤亡事故。北方平原河道漫溢或决口,往往形成滚坡水,波及面积很大,但洪水总量相对较小,淹没水深较浅,时间较短,南方沿江及滨海的平原、湖区、洼地,绝大部分已形成圩垸、围田,大多数圩垸内地面高程均低于河湖汛期水位,一旦圩垸溃决,则整个圩区将被洪水淹没,一般退水迟缓,淹没历时长,灾情严重。平原地区的洪涝灾害损失主要以农业损失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城乡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损失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城镇经济损失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例如1991年江淮水灾,据常州市调查,全市直接经济损失共27.58亿元,其中工业损失占48.9%;其次是副业,占18.0%;农业损失只占12.9%;其他损失占20.2%。

2.滨海地带洪灾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约18000 km,沿海有大小岛屿5000多个,岛屿海岸线长14000 km。天文大潮、风暴潮、海啸以及江河洪水是形成海岸带洪灾的主要因素。严重的海岸洪灾,往往由几种因素相互叠加导致,其中台风风暴潮是形成海岸洪灾的最主要因素。风暴潮所导致的海侵(海水上陆),少则几千米,多则20~30 km,个别地段曾达70 km,至于海潮溯江而上,与洪水顶托,则可能导致更大范围的潮水灾害。

我国台风风暴潮灾害从南到北均有发生,几乎遍及所有海岸和岛屿。而成灾率高、灾害严重岸段主要集中在东海、南海沿岸和台湾、海南等岛屿,其中长江口、钱塘江口和珠江三角洲是台风风暴潮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温带风暴潮主要集中在渤海湾至莱州湾沿岸。我国历史文献中把风暴潮灾称为“海溢”“海侵”“海啸”或“潮灾”。风暴潮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历来很严重,据粗略统计,自汉代至1946年的2000余年间,我国重大风暴潮灾共发生了576次,每次风暴潮灾死亡的人数少则成百上千,多则逾万乃至10余万。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频繁遭受风暴潮袭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1949—1990年间,我国沿海地区发生了92次台风风暴潮灾害,平均每年约为2.19次。另据《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1991—2020年间,我国累计遭受204次风暴潮灾害侵袭,其中台风风暴潮灾害168次,温带风暴潮36次。统计数据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台风风暴潮灾害发生频率总体呈现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1991—2020年间,风暴潮灾害发生次数的年际变化较大,其中2013年达14次之多,最少的仅为2次。根据资料统计,1991—2020年的30年间,我国风暴潮灾害的发生次数超过1949—1990年风暴潮灾害发生的次数总和,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1956年8月的浙江风暴潮灾,冲毁江堤、海塘869 km,淹死4925人;1983年9月的珠江口风暴潮灾,169千公顷农田被淹,1.3万间房屋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5亿元;1992年8月的风暴潮灾,灾区涉及东部沿海8个省,江堤、海堤毁坏约1000 km,直接经济损失达90亿元。2013年10月7日1时15分,强台风“菲特”在福建省福鼎市登陆。受其影响,10月6—8日,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省(直辖市)部分地区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降大暴雨和特大暴雨,浙江全省累计降雨量为207 mm。浙江、福建、上海、江苏4省(直辖市)131县(市、区)受灾,受灾人口1169.54万人,因灾死亡11人、失踪1人,紧急转移安置151.5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04.46千公顷,倒塌房屋0.5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624.51亿元。其中,浙江省余姚市灾情最重,主城区70%以上的地区受淹,交通瘫痪,停水停电,通信中断,大部分住宅小区一层及以下进水。

3.山地丘陵区洪灾

山地丘陵区洪灾与暴雨、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关系密切,受这些因素影响,各种形式的山洪丘陵区灾害有显著的区域特征。山地丘陵区洪灾的特点:①突发性强,难以预测和预防;②洪水来势凶猛,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对工矿、交通、铁路危害很大,容易造成人员伤亡;③一般来说,灾区范围较小,但灾后恢复困难。主要的山地丘陵区洪涝灾害包括山洪、泥石流、山间川地和盆地洪涝灾害等。

山洪。我国山洪分布范围很广,地面坡度较陡的山区都可能形成山洪,发生次数多,累计损失很大。据统计,1950—2000年间,我国共发生山洪11.13万次。如甘肃省发生了237次,平均每年发生4.6次;陕西省发生了271次,平均每年5.3次。2011—2019年间,我国发生特大型山洪灾害4次,发生中小型山洪灾害1178次,占到山洪总数的96.2%,造成2353人死亡,占总死亡人口的74.4%。如2007年汛期,我国洪涝灾害死亡总人数1203人,山洪灾害造成923人死亡,占76.7%,死亡3人以上的灾害60多起。2005年6月,黑龙江省沙兰河上游突降暴雨,3小时降雨120 mm,最大降雨量达200 mm。几分钟内,沙兰镇小学水深就达2.2 m,造成117人死亡,其中学生有105人,损失达2亿元。此外,西北地区多局地性暴雨,强度大,且地表广泛分布着质地疏松的黄土层,局地性山洪成为这一地区暴雨洪灾的主要形式。如2010年8月7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降雨量达97 mm,引发三眼峪、罗家峪等4条沟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557人因灾死亡,失踪284人。

泥石流。我国共有44.46%的国土面积处于泥石流滑坡灾害的中度及以上危险区域,其中极高风险和高度风险区占全国总面积的3%,可见我国是世界上泥石流滑坡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泥石流分布范围很广,全国有23个省、市、自治区遭受过泥石流灾害的威胁,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辽宁等省分布最为广泛,每年都要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其中尤其以城镇工矿区的泥石流灾害最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百座县城和城市受到泥石流的直接威胁与危害。全国有泥石流滑坡灾害极高危险区519185 km2、高度危险区1995599 km2、中度危险区1687421 km2、低度危险区3902732 km2、极低危险区1346125 km2。泥石流比一般山洪历时更短、来势更猛、破坏性更强 ,对山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的危害也更严重,尤其对人口密集、生产和生活设施高度集中的城镇和工矿区往往造成毁灭性的灾害。据不完全统计,2005—2015年间, 我国发生泥石流灾害10927起,因灾死亡 (失踪)人数为3000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约142亿元。例如1989年7月10日,大暴雨导致四川省华蓥市溪口镇发生岩崩泥石流,造成221人死亡,该镇粮店、水泥厂、煤矿生活区等多处受灾。全国有20条铁路干(支)线受泥石流侵袭,其中以成昆、宝成、天兰铁路干线和东川铁路支线最为严重,危害严重的泥石流沟有1400余条。2019年7—8月,受连续降雨的影响,成昆铁路成都至西昌段连续遭受滑坡泥石流影响,铁路运输中断3次,最长中断时间达15天。2022年6月4日10时30分,桂林北至广州南的D2809次旅客列车行驶在贵广线榕江站进站前的月寨隧道口时,撞上侵入线路的泥石流,导致7号、8号车发生脱线,造成1名司机死亡、1名列车员与7名旅客受伤。全国公路网中,以川藏、川滇西路、川陕、川甘等线路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川藏公路沿线就有泥石流沟1000余条,每年因泥石流灾害阻车时间长达1~6个月,成为川藏公路运输的重大问题。

山间川地和盆地洪灾。山区丘陵区中的开阔平川和盆地,在国土总面积中占的比重很小,但该区域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大多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洪水灾害对当地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和影响都很大。这些平川和盆地,一般地面坡度大,沿河多为阶梯台地,排水条件良好,城镇居民点的布局大多依山傍水,居民区地面高差较大,一般情况下,洪水浸淹范围有限,不致造成重大灾害,但是如果遇到特大洪水,灾害也会非常严重。如汉江上游安康城位于面积仅数平方千米的汉江河谷盆地上,地理位置很重要,历史上是联结川陕、秦楚的交通要道。1983年8月发生了一场约1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安康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89600余人受灾,淹死870余人,城内除40多幢高层楼房完好外,9万多间平房冲塌殆尽,直接经济损失达5.7亿元。再如1981年7月,四川沱江、嘉陵江发生特大洪水,洪灾集中在四川盆地,嘉陵江和岷、沱江沿江119个县市受灾,有53个县市被淹,其中金堂、资中、资阳、射洪、潼南、南部、合川7个县城几乎全被洪水淹没。洪灾造成惨重损失,冲塌房屋139万间,淹没农田874千公顷,被毁农田75千公顷,1584万人受灾,888人死亡;交通、铁路、水利工程等破坏也很严重;全省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元。山间盆地和开阔的河谷地带,是山区最精华的地区,工农业一般较发达,人口增长很快,但由于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与水争地的情况很激烈,附近农田、村庄、集镇洪水灾害变得越来越严重。围滩造地,天然河道不断被侵占,大大影响了行洪能力。如素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省,根据《湖北省湖泊变迁图集》, 20世纪50年代初期,湖北省水域面积在100亩以上的湖泊有1332个,中水位时的总水域面积为8528.2 km2。至20世纪80年代,湖北省100亩以上的湖泊有843个,湖泊总面积为2983.5 km2。其中,5000亩以上面积的湖泊有125个。经过2012年“一湖一勘”后,湖北省列入保护名录的湖泊有755个,湖泊水域总面积2706.9 km2,较20世纪50年代初中水位时的水域总面积缩减了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