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情
在1954年7月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前,当年5月中旬淮河流域就出现了一次较大的暴雨过程,中心地区降雨量达300~350 mm;到了6月份,流域内再次出现多次大到暴雨过程,降雨中心位于淮南、史淠河上游,过程累计降雨量为400~500 mm,淮北地区降水较少。6—7月间,西伯利亚东部上空出现一个强大的高压气团并长期滞留,高空西风带较常年偏南,使得6—7月西风带持续波动,进入我国境内引起锋面波动降雨。到了7月份,太平洋上空副热带高压脊位置较正常年份偏南,使得我国东部对流层下部西南暖湿气流长期盘踞。两者融合使得江淮地区在7月份长期处在降雨系统影响下,先后出现5次集中暴雨过程。
第一次暴雨过程:此次降雨过程主要发生在1—7日,历时7天。3日起,暴雨向西北方向推进,4日雨势南折并向东移动,降雨范围扩大,遍及全流域。5日降雨集中在王家坝至阳关一带,6日在宿县泗洪一带,7日暴雨仍在淠河上游。300 mm以上暴雨区主要分布在淮河上游大别山区,中心最大降雨量史河蒋家集次降雨量为538.2 mm,暴雨区主要分布在淮河干流以南,淮河以北自平顶山、周口、徐州、连云港一线以北,降雨量不大,均在100 mm以下。淮河全流域次降雨量在200 mm以上的范围约为11.1万km2。
第二次暴雨过程:此次降雨过程主要发生在8—12日,历时4天。雨区主要在淮河干流正阳关以上流域。8日暴雨中心在淮河上游罗山、息县一带,9—10日降雨遍及全流域,暴雨中心在史淠河上游及河南省临泉一带。11—12日降雨向西移动,沙河上游出现暴雨。200 mm以上雨区分散,呈斑状分布,最大点降雨量为吴店(史河上游)的476.4 mm。
第三次暴雨过程:此次降雨过程主要发生在15—18日,历时4天。雨区主要分布在史淠河、淮干上游和洪汝河、沙颍河上游。降雨首先出现在伏牛山区洪汝河上游,并向东平移。16日移至淮北亳县、宿县及淮阴、阜宁一带,降雨量在100~200 mm,淮北降雨量不大。17—18日,淮北降雨停止,淮河干流以南的史淠河上游又出现暴雨。
第四次暴雨过程:此次降雨过程主要发生在19—21日,历时3天。降雨主要发生在淮南山区及淮北宿县、蒙城一带。如20日,宿县日降雨量达183.3 mm,蒙城为128.4 mm。
第五次暴雨过程:此次降雨过程主要发生在22—29日,历时8天。此次降雨过程大多为分散性局部暴雨,其中以22日和27日降雨量为最大,雨区分布在淮南地区及淮河下游淮阴、盐城、阜宁等地。22日淮南山区佛子岭、前畈日降雨量分别为125.9 mm和133.8 mm。27日,淮北的淮阴、蒙城、泗县降雨量分别为194.5 mm、106.4 mm、105.6 mm。
1954年淮河汛期(6—9月)降雨量,淮南地区平均为1064 mm,暴雨中心前畈站达2014.5 mm,7月份最集中,占汛期降雨量的70%,为多年同期平均值的2.49倍。整个7月份,淮河流域面平均降雨量为513 mm。其中,连云港、徐州、许昌一线以南降雨量均超过300 mm,雨区主要分布在淮河干流正阳关以上流域。淮南山区以及洪河、沙颍河中下游降雨量最大,共形成4处暴雨中心:一是淠河上游吴店—前畈一带,降雨中心过程最大降雨量为吴店的1265.3 mm;二是沙颍河支流汾泉河临泉一带,降雨中心过程最大降雨量为1074.9 mm;三是以淮北宿县为中心的高值区,降雨中心过程最大降雨量为963 mm;四是沿淮干流王家坝至正阳关一带,降雨中心过程最大降雨量为王家坝923.8 mm。累计降降雨量700 mm以上的笼罩面积约为4万km2,近旧黄河一带降雨量较小,在200 mm以下。7月份降雨量又集中在3—17日,淮河干流区15天面平均降雨量达500 mm,占7月降雨量的73%;淮南地区474 mm,占7月降雨量的63%;淮北地区平均为460 mm,占7月降雨量的76%。由此可见,1954年淮河流域汛期降雨量主要集中在7月上中旬。淮河干流和淮南山区暴雨强度很大,如王家坝最大3天降雨量达444.5 mm,吴店为440 mm,润河集为385 mm。
7月份暴雨的主要特点是降雨强度大、范围广,降雨量大而集中,时间长而连续且中心多。整个降雨过程中从淮南山区至淮北平原、从上游到下游均为暴雨区,为全流域性大暴雨。
(1)降雨强度大、范围广。沿淮河干流王家坝、润河集及淮北的阜阳、临泉、亳县,最大日降雨量达200 mm以上,特别是临泉站有3次最大日降雨量超过200 mm。最大3天降雨量:王家坝为444.5 mm,润河集为385 mm,吴店为440 mm。连续15天降雨量(7月3—17日):王家坝为736.9 mm,润河集为753.7 mm,临泉为918.6 mm,宿县为704.8 mm。平均15天降雨量:淮河干流区达500 mm,淮南地区达744 mm,淮北地区达460 mm。7月份中渡以上面降雨量大于200 mm的面积约为13万km2,面降雨量600 mm的面积约为8万km2。
(2)降雨量大而集中。该年汛期降雨量集中在7月份,7月份降雨量又集中在上中旬,且日降雨量非常大。上游王家坝站7月份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00.7 mm,而该年汛期(6—9月,下同)降雨量达1138.6 mm,7月份降雨量竟达923.8 mm,为多年平均的4.6倍,占汛期降雨量的81.1%;最大日降雨量为213 mm,占7月降雨量的23.1%。淮南山区前畈站7月份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75.8 mm,该年汛期降雨量达2014.5 mm,7月份降雨量达1259.6 mm,为多年平均的4.57倍,占汛期降雨量的62.5%;最大日降雨量为197.1 mm,占7月降雨量的15.6%。淮北临泉站多年平均7月份降雨量为204 mm,而该年汛期降雨量达1327.3 mm,7月份降雨量达1074.3 mm,为多年平均的5.27倍,占汛期降雨量的81%;最大日降雨量为238.2 mm,占7月降雨量的22.2%。7月份降雨量又主要集中在上、中旬(3—17日),淮河干流区平均15天降雨量占月降雨量的74%,淮南地区平均15天降雨量占月降雨量的63%,淮北地区平均15天降雨量占月降雨量的76%。
(3)暴雨时间长而连续且中心多。7月份暴雨一场接一场,先从淮南山区出现,然后向西北推进至沙颍河、洪汝河,再折向东,移至淮北地区。于是当支流洪水到达干流后,又遭遇干流及淮北地区暴雨,使得各地洪水同时涌向干流,加上连续暴雨,前期洪峰尚未过去,后期洪峰又相继到达,洪峰叠加,造成大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