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情

一、雨情

7月18—20日,受低涡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海河流域出现1996年以来强度最强、范围最广的一次全流域性降水过程。7月19日0时开始,漳卫河系开始出现降水,0—3时主要集中在卫河上游。3时至漳河流域,4时北移至子牙河系,5时卫河上游再次出现降雨,5—18时,降雨主要集中在漳卫河系中上游、子牙河系上游及大清河系上游。特大暴雨中心位于石匡观区间及安阳河上游。随着系统的东移北上,18—24时,雨区主要位于漳卫河系观台以下、卫河中游及子牙河系中上游。20日0时—5时,降雨主要集中在子牙河系,雨区基本移出子牙河系,进入大清河系;5—12时,降雨主要集中在大清河系,12时雨带基本移出大清河系,进入北三河系;12—19时,雨区基本位于北三河系及滦下地区,19时,雨区基本移出北三河系。19—21日3时,雨区位于滦河流域,至21日8时,流域降雨基本结束。暴雨沿太行山丘陵区分布,主要降雨中心有3处,分别为邯郸磁县、峰峰矿区一带,邢台临城一带,石家庄赞皇、井陉一带。暴雨中心降雨量巨大,24小时最大点降雨量达728 mm(百石湾站),超千年一遇;磁县陶泉乡783 mm,峰峰矿区北响堂站681 mm,临城县上围寺站677 mm,赞皇县嶂石岩721 mm,井陉县苍岩山651 mm。全流域累积面平均降水量122 mm,其中子牙河系192 mm、大清河163 mm、漳卫河系134 mm、北三河系132 mm、滦河系100 mm。全流域3日降水量369亿m3,大于100 mm的笼罩面积占流域的50%以上。

本次降雨过程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历时短。本次强降雨过程共历时56个小时,持续时间小于“63.8”(历时7天)、“96.8”(历时3天)暴雨。受灾最重的邯郸、邢台、石家庄三市强降雨持续时间均小于30个小时。二是强度大。本次降雨强度之大,历史罕见。漳卫河系北贾壁站(冀磁县)小时雨强达到174 mm,为河北省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降雨量,达千年一遇;同义站(冀磁县)3小时最大降雨量为263 mm,超过500年一遇。60分钟最大降雨量:砚花水站(豫林州市)127.5 mm(19日16时20分至17时20分)、新大堰站(豫安阳县)122.5 mm(19日11时50分至12时50分),达到100年一遇。6小时最大降雨量:百石湾站(豫林州市)430.5 mm(19日12时至18时)、东岗站(豫林州市)423 mm(19日10时至16时)、河顺站(豫林州市)402 mm(19日12时至18时)、砚花水站(豫林州市)371.5 mm(19日11时至17时),达到千年一遇;安阳县南磊口站(豫安阳县)309 mm(19日11时至19日17时),达到50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水量:百石湾站(豫林州市)728 mm(19日6时至20日6时)超过千年一遇;砚花水站(豫林州市)662.5 mm(19日6时至20日6时)、东岗站(豫林州市)648.5 mm(19日4时至20日4时)、河顺站(豫林州市)645.5 mm(19日2时至20日2时)、南磊口站(豫安阳县)587 mm(19日4时至20日4时)、都里乡站(豫安阳县)556.5 mm(19日3时至20日3时),达到千年一遇;新大堰站(豫安阳县)549 mm(19日3时至20日3时),达到500年一遇。累计降雨量超过100 mm有995个站,超过200 mm的有377个站。三是笼罩面积广。全流域各河系均出现暴雨以上量级降水,暴雨覆盖河南、河北、山西、北京、天津等省(市),大于250 mm、100 mm的降水笼罩面积分别达2.3万km2、17.3万km2,其中大于100 mm的暴雨笼罩面积约占海河流域总面积的55%。降雨超过100 mm及300 mm的笼罩面积均超过“12.7”(2012年7月)暴雨和“96.8”(1996年8月)暴雨。石家庄、邢台、邯郸三市西部,秦皇岛大部,廊坊中部及承德、保定两市局部降雨量超过200 mm,笼罩面积3.64万km2。石家庄、邢台、邯郸三市西部山区部分县(市)及秦皇岛局部降雨量超过300 mm,笼罩面积0.84万km2。四是暴雨中心位置偏下游。“7·19”暴雨自河南安阳进入邯郸,随后沿太行山山前向北偏东移动,掠过保定、廊坊与北京的交界地,继续东移,最后经秦皇岛移出河北。综合历史特大暴雨中心移动路径对比分析,本次暴雨中心位于太行山中南部和燕山地区,均比“63.8”和“96.8”中心偏流域下游,这也是本次洪水上涨快、来势猛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