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流域洪水特点

(四)海河流域洪水特点

海河流域面积为26.4万km2,包括海河、徒骇河、马颊河各水系。海河水系由漳卫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蓟运河7条河流组成,山区平原约各占一半。

20世纪60年代以前,除蓟运河单独在北塘港附近注入渤海外,其余各河均汇入海河干流于塘沽注入渤海,海河干流全长73 km。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辟了尾闾新河,才改变了各河汇集天津由海河入海的局面。海河流域北部和西部为山地高原,东部和东南部为辽阔平原,太行山、燕山山脉由西南至东北呈弧形分布,山地至平原过渡带甚短。海河平原是由黄河与海河各支流冲积而成的,高程在50 m以下,地势由西北、西、西南三面向天津缓缓倾斜,由于受黄河屡次迁徙改道影响和南北大运河的束缚限制,形成缓岗坡洼相间分布的复杂地形,洪涝水排泄困难。

海河洪水来自夏季暴雨,暴雨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7、8两月,尤其是7月下旬至8月上旬,约占大暴雨次数的85%。太行山、燕山的东南迎风坡是暴雨集中分布的地带,暴雨强度大、历时长。背风山区、坝上高原也会出现大强度暴雨,但属短历时局地暴雨,不会形成大洪水。由于暴雨中心落区不同,流域大洪水可分为南系洪水和北系洪水。统计表明,当漳卫河、子牙河、大清河等南系河流发生大洪水时,北部各河洪水较小,而当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蓟运河等北系各河发生大洪水时,南部各河洪水较小。20世纪,南系、北系各河都发生过特大洪水。北系以1939年的洪水为最大,潮白河的白河(尖岩村)调查洪峰流量达11200 m3/s,洪水冲塌了密云县(今密云区)的城墙;下游苏庄调查洪峰流量为11000~15000 m3/s,洪水冲毁苏庄闸夺箭杆河下泄;永定河卢沟桥洪峰流量为4390 m3/s,冲倒桥上石栏杆,漫决入小清河;小清河洪峰流量为2580 m3/s,永定河左堤在梁各庄决口改道,京山铁路中断;大清河各支流普遍发生大洪水,唐河中唐梅河段调查洪峰流量为11700 m3/s,沙河郑家庄为10000 m3/s,千里堤溃决。该年7、8两月全流域洪水总量为304亿m3。南系以1963年8月洪水为最大,暴雨中心内丘县獐独村8月2—8日7天降雨量达2050 mm,洪水以子牙河支流滏阳河和大清河为最大。据调查估算,经水库调蓄以后,大清、子牙河8月7日越过京广铁路最大流量达43200 m3/s,漳卫、子牙、大清三水系8月上旬一次暴雨洪水总量达270.16亿m3。上述两次大洪水,在平原地区相当于50年一遇。据历史洪水调查,1801年(清嘉庆六年)北系发生类似1939年的特大洪水,永定河卢沟桥洪峰流量达9600 m3/s,大清河北拒马河千河口洪峰流量达18500 m3/s;1569年(明隆庆三年)南系发生类似1963年特大洪水,漳河观台最大洪峰流量达16000 m3/s,滹沱河支流冶河最大洪峰流量达24800 m3/s,洪水均比1939年、1963年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