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河流水系的破坏
河流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我国的黄河、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恒河都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河流在航运、灌溉、发电、行洪、水产养殖和旅游等国民经济各方面有重要意义。洪水决口泛滥,常常打乱河流水系,改变防洪和洪水风险格局,造成河道排洪泄洪能力降低。黄河历次改道,携带大量泥沙的黄河洪水侵入淮河、海河流域,导致淮河、海河河道淤塞、水系紊乱,成为水灾频发的区域。长江流域1860年洪水冲决荆江藕池,形成藕池河;1870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荆江南岸决口冲开松滋河,形成四口向洞庭湖分流的态势。
黄河历次决口改道,华北平原北至海河、南至淮河水系无不受其影响,凡黄河流经的故道都将过去的湖泊洼地淤成高于附近地面的沙岗、沙岭,使黄淮海平原水系紊乱、出路不畅,是洪涝灾害频发的根源。由于黄河历次改道和本流域各支流的冲积,凡流经地带,地势均高出附近地面,形成沙岗、沙垅,两河之间又形成相对洼地,经河流不断冲积、截割,形成垅岗交错、洼淀相间的复杂平原地貌,排水困难,一旦出现大洪水,即一片汪洋,形成大面积的洪泛区。
严重的水土流失还会造成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河道、湖库淤积问题。洪水期水体含沙量激增,由于洪水挟带大量泥沙向下游平原河道、水库、洼淀、湖泊转输,除下游平原河道可能由于泥沙淤积提高土壤肥力外,一般都加剧了淤积危害,譬如抬高河床、降低河道行洪能力,并可能造成改道。黄河“悬河”的形成,正是泥沙淤积的结果。水库淤积,影响水库的使用寿命及效益的发挥,水库淤损率随水库运行时间的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水库运行的时间越长,水库的淤损率就越高。据统计,我国水库因汛期拦蓄洪水而造成淤积损失库容达10%~43%(陈永柏等,1994)。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水库淤损率为11.28%,其中黄河流域水库淤损最严重,淤损率高达36.76%;海河流域为12.31%,松辽流域为8.02%,南方片区的长江、淮河、珠江等河流的水库淤损率均小于5%。洪水造成的土壤侵蚀还表现为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及岩崩等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