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情
1963年8月上旬,海河流域处于较深的低槽控制之下,冷暖气流在这一地区不断交绥,受太行山地形的影响,造成了强烈的辐合作用,加之西南低涡接踵北上迭加,更加强和维持了这一过程,形成了这次强度大、历时长、降雨量集中、分布面广和总量特大的罕见暴雨。
(一)降雨过程
降雨从8月1日开始,10日雨止,历时10天,其中95%以上降雨量集中在8月2—8日。8月2日雨区主要在淮河流域上游地区。海河流域的西南部分地区降雨量较小,日降雨量一般在100 mm左右。3日暴雨区由南往北进入海河流域,中心在邯郸附近,日降雨量达466 mm,暴雨区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南部的迎风山区。4日暴雨继续北移,降雨强度和雨区范围都显著增大,暴雨中心獐貘站日降雨量达865 mm。暴雨主要分布在滏阳河流域的迎风山区,日降雨量超过500 mm的雨区面积有990 km2,超过200 mm的雨区面积达11200 km2。5日暴雨继续向北移动,中心移至獐貘以北的黄北坪,日降雨量达500 mm。6日暴雨继续北上,降雨强度减弱,雨区分布较分散,大于200 mm的暴雨中心多达11个,其中最大中心正定,日降雨量为290 mm。7日雨区继续向北扩展,日降雨量大于50 mm的面积达到80800 km2,暴雨强度再度增大,达到本次暴雨的第二个高潮,暴雨主要分布在大清河流域,暴雨中心大清河完县(今顺平县)司仓站日降雨量达704 mm。由于本次暴雨强度大、范围广,所以7日降雨总量达到122.1亿m3,为本次暴雨日降雨总量的最大值。8日暴雨中心继续北移至北京附近来广营,日降雨量达429 mm;滏阳河及大清河流域降雨量显著减小,但南部卫河流域又出现一片新雨区,暴雨中心在安阳附近的小南海,日降雨量达365 mm。暴雨区的面积显著减小,暴雨已进入衰退阶段。9日太行山区先后雨止,暴雨区东移,暴雨中心出现在平原东部静海一带,日降雨量为235 mm。10日河北省绝大部分地区无雨,只有东北部唐山、滦县一带局部地区有暴雨。
(二)暴雨分布
“63.8”暴雨的分布大致与太行山平行,形成一条南北长520 km、东西宽120 km、降雨量超过400 mm的雨带。降雨量的分布很不均匀,南北有两个降雨量特大中心。南部中心在滏阳河上游邢台、临城以西山区,7天(8月2—8日)降雨量东川口为1464 mm,菩萨岭为1562 mm,獐貘为2050 mm;北部中心在大清河上游保定以西山区,7天降雨量司仓为1303 mm,七峪为1329 mm。南北两个暴雨中心都出现在太行山麓浅山丘陵地带。
(三)暴雨特点
“63.8”暴雨的主要特点:
(1)强度大。暴雨中心地区降雨量强度之大、雨势之猛为以往罕见。南部獐貘、菩萨岭等地,北部司仓、七峪等地最大24小时、1天、7天降雨量为本地历史最大暴雨纪录的2~3倍,与淮河流域“75.8”林庄暴雨接近,7天降雨总量超过“75.8”暴雨。
(2)持续时间长。海河流域暴雨(日降雨量超过50 mm)的持续时间一般只有2~3天。而“63.8”暴雨在东川口、獐獏一带达6~7天;滏阳河流域的临城、树滩、獐獏、赵庄、西台峪、郝庄等站日降雨量连续5天超过100 mm,还有一些站连续3~4天超过200 mm。大暴雨持续时间之长为本地区所罕见。
(3)分布面广。“63.8”暴雨日降雨量大于50 mm的暴雨区面积最大超过80000 km2。7天降雨量大于100 mm雨区面积在15万km2以上。
(4)总水量多。最大1天、3天及7天的降雨总量分别为122亿m3、318亿m3及600亿m3,均超过本地区著名的大水年,如1924年、1939年及1956年,为这些年份最大3天、7天降雨总量的1.03~1.7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