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西部地区

(二)中西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范围包括新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贵州、云南的全部,以及辽宁、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的部分地区。这一地区自然地理的基本特点:①地势由东部平原骤升到1000 m以上的高原山区,其中除四川盆地海拔高程在300~600 m以上之外,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海拔高程均在2000 m以上,山脉纵横,地形起伏大;②大部分地区距海洋500~5000 km,离水汽源地较远,因之不易形成长历时、大面积暴雨,灾害性洪水主要由局地性暴雨形成,西北内陆地区主要以冰川融雪洪涝灾害为主;③地质、地貌条件多种多样,洪灾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1.内蒙古高原森林草原区

内蒙古高原森林草原区包括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昭乌达市、赤峰市、阿拉善盟的全部和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哲里木市、兴安盟的部分。全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从嫩江上游的450 mm到西部阿拉善高原的50 mm,空间分布很不均匀,降水集中于6—8月。本区的北部为大兴安岭林区,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中部和东部,西部阿拉善高原主要为荒漠区。区内的河流除一部分属黑龙江、嫩江、辽河、滦河水系外,大部分属内陆河,河流下游汇入湖泊洼地或消失于草原戈壁。暴雨出现的机会较少,多年平均年暴雨日数为0.1~0.5天,遇到强对流天气,可能发生强度极大的短历时局地性暴雨,如1981年6月30日内蒙古四子王旗山湾子最大6小时暴雨降雨量超400 mm,1959年7月19日商都县张家房子最大3.5小时暴雨降雨量为620 mm,嫩江上游和西辽河尚可发生历时较长、范围较广的大雨和暴雨。区内洪灾有两种:一种是区域性的暴雨洪灾,主要出现在嫩江和西辽河,如1988年嫩江和额尔古纳河8月上、中旬两次大面积降水,嫩江上游9个县遭受洪灾,161千公顷农田受灾,死亡74人。1998年,嫩江流域连续降雨且强度大,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洪水漫延到广阔的草场、农田,导致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哲里木盟(今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部分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6.53亿元。其中呼伦贝尔盟12个盟市、125个乡镇、135.64万人受灾;损坏房屋21.51万间,农作物受灾747.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50.76亿元。另一种是局地性山洪,主要发生在南部的乌兰察布市、哲里木市和赤峰市的浅山丘陵地带,锡林郭勒盟也时有发生。如2003年7月,内蒙古东部赤峰市、呼伦贝尔市、鄂尔多斯市等地山洪频繁发生,局部地区洪灾损失较为严重,受灾人口46.5万,倒塌房屋9000间,因灾死亡23人,全区农作物受灾面积近290千公顷,因灾死亡牲畜1.6万头(只),因灾直接经济损失为9亿元。此外,在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盟草原的一些河流,春季尚有冰凌洪灾,但一般损失较轻。西部阿拉善地区降雨量很小,几乎不会导致洪灾。

2.西北黄土高原区

西北黄土高原区包括山西高原、陕北高原、陇东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关中盆地,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东部部分地区,以及贺兰山以东阴山以南、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河北省北部坝上高原。黄土高原区地貌非常破碎,河流含沙量极大,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为200~600 mm,多年平均年暴雨日数为1天左右,多局地对流性暴雨,洪水灾害主要由这类暴雨导致。暴雨历时短,有时强度极大,如1977年内蒙古乌审旗10小时降雨量为1400 mm,为我国大陆相同历时降雨量最高纪录。这类局地性暴雨范围不大,中心区仅几十或几百平方千米。本区洪灾特点:①小流域洪水量级极大,并伴随大量泥沙,水冲沙压,具有很大破坏力,对小区域内农田、村庄、小型水库常造成毁灭性的灾害。如2017年7月25日20时至26日8时,无定河流域面平均降雨量为72.3 mm,大于50 mm降雨量的笼罩面积为16612 km2,大于100 mm降雨量的笼罩面积为4600 km2,大于200 mm降雨量的笼罩面积为177 km2。暴雨中心位于子洲、米脂、绥德三县境内。最大降雨量出现在子洲水地湾,为233.6 mm,米脂为214.2 mm,绥德赵家砭为210.2 mm,均超过子洲、米脂、绥德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日降雨量的118.1 mm、100.8 mm、132.9 mm。“7·26”特大暴雨使子州县城内街道进水,绥德县城西山路(二道街)严重被淹。山坡乡村土路几乎无防护措施,对侵蚀最为敏感,也是侵蚀最严重的地方,深达几十厘米到几米的侵蚀沟随处可见,最深可达6 m。灾后调查显示,特大暴雨造成的坡耕地细沟侵蚀量多在20000 t/km2左右,最大可达42000 t/km2。②由强对流云团形成的这类局地性大暴雨常发生在夜间,所以预测预防都很困难。③这类局地性暴雨洪灾随处可见,其中以陇东、陕北、晋北、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发生的概率较大。由于暴雨笼罩范围小,因此对某一具体地点,遭遇的概率会较小。此外,本地区也可以发生范围较大的暴雨,主要发生在关中和晋东南地区。不论是局地性的还是区域性的洪灾,共同特点是水流中含沙量极大,如1977年7月延河大水,含沙量超过600 kg/m3,延河、北洛河、泾河3条河流输沙量高达4.2亿t,接近长江全年入海总输沙量。

3.西北高山盆地区

西北高山盆地北部为阿尔泰山,南接昆仑山、天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贯中部,这些高大山体,其山脊一般海拔均在3000~5000 m,高山区分布有大量冰川和永久积雪。区内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3个内陆盆地,面积约为116.5万km2,占本区面积的57%。盆地内气候干燥,降水稀少,风力强劲,沙漠、戈壁地貌发育,盆地东部边缘年降水量可达100 mm左右,盆地中心或西部不足10 mm,不存在洪灾。洪灾主要分布在天山南北麓山前洪积、冲积扇地带和河西走廊祁连山北坡。洪灾以暴雨山洪为主,在新疆,75%的洪灾是由暴雨山洪造成的。2018年7月31日6时至9时30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州区沁城乡小堡区域短时间内集中突降特大暴雨,1小时最大降雨量达到110 mm(当地历史最大年降雨量为52.4 mm),引发洪水。洪水涌入射月沟水库,造成水库迅速漫顶并局部溃坝。灾害造成20人遇难、8人失踪,8700多间房屋及部分农田、公路、铁路、电力和通信设施受损。这一地区的洪水具有来势猛、峰高量小、破坏力大的特点。洪水对出山口地带城镇、公路、水利设施威胁很大。此外,在阿尔泰地区、准噶尔西部山区、天山北坡和祁连山北坡河流,积雪融化如再遇春季暴雨可能造成春季洪灾。如2020年7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东大龙口河发生暴雨融雪型洪水,其中吉木萨尔县泉子街乡上九户村河段28日10时一度出现53 m3/s的洪峰流量。

4.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是一个以丘陵为主的盆地,海拔高程在300~600 m之间,地表起伏,盆地边缘被一系列高大的山脉环峙。米仓山、大巴山在盆地北部绵延;东南面有巫山、大娄山、乌蒙山,海拔高程为1500~2000 m;盆地西部的邛崃山、峨眉山、大凉山海拔高程为4000~5000 m,是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山区的地理分界线。盆地内降雨量丰沛,年均降雨量在1300 mm左右,西部山地可达1800 mm,如雅安年降雨量为1805 mm,是全国著名的多雨区,有“雨城”“天漏”之称。四川盆地的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夏季占全年降雨量的50%,秋季占25%。秋雨强度小,雨日多。盆地北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华西秋雨区,年暴雨日数一般为3~5天,青衣江流域的峨眉山南麓可达5~7天,是我国中部暴雨最多的地区。四川盆地24小时点暴雨极值可达300 ~500 mm,而且比较容易出现大面积暴雨,如1981年7月以涪江、嘉陵江为中心的大暴雨,历时6天,累计降雨量超过200 mm,雨区范围达7万km2,降水总量为192亿m3。2004年9月2—5日,嘉陵江流域出现特大暴雨,累计降雨量宣汉为419 mm、开县为383.9 mm、达州为350 mm、渠县为324 mm、开江为315 mm,营山最低,降雨量也达219 mm。开县最大日降雨量为298 mm,为开县日降雨量历史极大值。盆地区洪灾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由大面积暴雨导致的大江大河洪水泛溢,洪灾主要集中在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和渠江中下游河谷平川地带,两岸城镇、工矿、农田大片被淹。盆地区内90%的城市分布在江河沿岸,是地区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有77%受到洪水威胁。如遇到特大洪水,洪灾造成的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都很严重。另一类是山地洪灾。四川盆地周边山区和丘陵区是我国山洪灾害的发生区域,灾害类型主要为局地性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这类灾害分散、频繁,年年都有发生,在历年洪灾损失中,这类灾害造成的损失要占总损失的50%以上。

5.云贵高原区

云贵高原区位于四川盆地以南,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以西。地形是抬升的准平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峰林谷地,峰丛洼地,丘峰溶原构成独特的地貌特征。区内河流较大,河谷深切,山岭纵横,高原地貌兼具山地特征。本区处于南北冷暖气流角逐地带,冷空气南下时,受山脉丘陵阻滞,前锋在本区经常处于半静止状态,阴雨天气特别多,全年降雨日数达170天以上,是全国雨日最多的地区。夏季多阵发性降雨和雷暴雨,年暴雨日数为2~6天,最大24小时点降雨量在100~300 mm之间。受复杂地形影响,8—9月份的锋面雨范围较广,且暴雨多呈斑状分布。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临河城镇依山傍水,城市地面高差大,洪水灾害范围较小,本区洪灾主要来自3个方面:①中小河流山洪。由于云贵高原地形起伏大,城市、农田主要分布在中小河流河谷川地,洪灾较严重。如2018年9月2日凌晨,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乡遭受强降雨袭击,并引发山洪灾害,导致部分村民房屋被毁,该乡电力、通信全部中断,多处道路塌方,交通中断。截至9月4日8时,灾害造成5人死亡、15人失联、7人受伤。②坡面洪灾。山崩、泥石流、滑坡灾害到处都可以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比江河洪灾还要严重。③喀斯特洼地洪灾。本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喀斯特洼地广泛分布,洼地内一般有数百公顷或上千公顷农田,土地肥沃,洼地四周为封闭式地形,一遇暴雨即形成积水,依靠天然溶洞排泄,情况严重时积水可深达数十米,消退时间可长达半月,对洼地内居民和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2016年6月,广西北部、中部地区出现连续强降雨,柳州、来宾、贺州、河池、桂林、贵港和百色等市降雨量超过300 mm,造成区内喀斯特洼地渍涝灾害,部分地区积水多达10天。严重灾害造成19.91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为20.2千公顷,其中成灾14.14千公顷,绝收2.89千公顷,农业损失达9682万元。

6.青藏高寒山区

青藏高寒山区包括西藏全区、青海南部、四川西部,海拔高程在4000 m以上,平均海拔为4000~5000 m,地高天寒。高原东南部山区地形起伏很大,山峰海拔为6000 ~7000 m,河谷地带仅为2000 ~3000 m,印度洋暖湿气流沿雅鲁藏布江谷地伸入,带来丰沛的降雨。现代雪线起伏于4500 ~5200 m,高于雪线以上的山峰很多,冰川面积超47000 km2。冰川活动十分活跃,在冰川末端堆积有深厚的冰碛物,这些冰碛物极不稳定,暴发泥石流的可能性极大,特别是气温骤升天气,午后和傍晚最易发生泥石流。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是我国泥石流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的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每年的 6—9 月,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在这 4 个月的泥石流灾害约占该地区全部泥石流灾害的 90% 以上。川藏公路、中尼公路就有泥石流沟数百处,灾害严重。如 1987 年 7月14日,由于冰川跃动,大约 3.6×105 m3 的冰体脱离冰舌滑入米堆沟光谢错,使得湖水平均上涨 1.4 m 并形成涌浪,导致冰碛堤突然溃决;冰湖排空前后仅持续 2 小时,洪水侵蚀沿途的松散固体物质转化为稀性泥石流,演进迅速。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有效预防,泥石流卷走了沟内的米堆村,冲毁大量农田,同时冲毁了下游27 km 长的川藏公路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