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情

一、雨情

(一)降雨过程

1957年入汛以来,至7月5日前,沂沭泗地区降雨较常年同期整体偏少。但7月6日以后,持续18天的大雨或暴雨,至24日降雨基本结束。在此期间有6次集中暴雨:7月6—7日为第一次范围较大的暴雨。100 mm等降雨量线呈西南—东北走向,暴雨区范围达30500 km2。有三个暴雨中心,为崖庄降雨量205 mm、山亭降雨量150 mm、复程降雨量189 mm。50 mm等降雨量线笼罩了除菏泽、济宁、曲阜以北外的全流域。8、9日两天流域降雨量不大,至10日强度剧增,出现第二次大暴雨,日降雨量超过50 mm,暴雨区范围达81900 km2。100 mm等降雨量线包围沂沭河区的中部及南四湖区的西北部,面积为23630 km2。有三个暴雨中心,为高里降雨量267 mm、邹县降雨量238 mm、定陶降雨量217 mm。50 mm等降雨量线包围了沂沭河区、南四湖的上级湖地区及邳苍地区北部。11日雨势稍停,自12日开始至19日,连续出现3次暴雨过程。其中12—13日暴雨区南移,100 mm等降雨量线呈东西向,面积23130 km2。暴雨中心降雨量为角沂297 mm、蒋自崖233 mm、复程282 mm。50 mm等降雨量线包围全流域。14—16日暴雨区略北移,100 mm降雨量带呈西南东北向,面积为24620 km2。暴雨中心降雨量为莒县167 mm、蒋自崖229 mm、单县183 mm。50 mm 等降雨量线基本包括了全流域。17—19日暴雨最大,100 mm以上的雨区范围达71500 km2,有两个暴雨中心,为蒙阴降雨量269 mm、济宁降雨量294 mm。50 mm等降雨量线包围全流域。20—22日期间,降雨不大,一般在50 mm以下。至23日又有一次较大的暴雨过程,50 mm以上的雨区范围约为20700 km2。22—23日间,100 mm等降雨量线包围南四湖东北部地区,面积为6230 km2。暴雨中心降雨量为滕县213 mm、泗水190 mm。50 mm等降雨量线包围南四湖东北部地区及沂沭河区中北部地区。24日以后降雨基本结束。

这次降雨过程持续时间很长,前后历时半个多月,其间又出现多次暴雨,各次暴雨位置始终在沂河、沭河及南四湖地区来回摆动。在沂河、沭河中游和南四湖地区出现两个暴雨中心区,100 mm以上的大暴雨区大体上呈东西向带状分布。前者雨区位置偏南,呈东西向分布,范围较大,150 mm以上的雨区54900 km2。后者位置略向东北偏移1个经纬度,呈东北—西南向分布,雨区范围较小,150 mm以上的笼罩面积为27300 km2。由于各次暴雨位置来回摆动范围不大,400 mm以上雨区集中在南四湖、沂河、沭河以及大汶河和潍河流域,其笼罩面积约为73900 km2

(二)暴雨强度

“57.7”暴雨在各次降雨过程中,短历时(3、6、12、24小时)暴雨强度不大,暴雨中心角沂站最大24小时降雨量为278.5 mm。该地区实际记录到的24小时最大降雨量超过300 mm很普遍,1971年8月9日微山县夏镇记录到24小时最大降雨量达575.8 mm,1958年8月4日莱阳县石河头调查到24小时降雨量达740 mm。“57.7”暴雨15天累积降雨量则较大,最大点降雨量蒋自崖为844.4 mm(7月10—24日),7月6—20日15天沂河临沂以上流域面平均降雨量为598.5 mm,沭河大官庄以上面平均降雨量为560.1 mm,南四湖韩庄以上面平均降雨量为537.2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