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情
1958年,进入主汛期后,黄河流域连续降雨。7月上旬后,山陕区间、渭河中下游和伊、洛、沁河流域降雨量均在50 mm以上。其中,7月14—18日,黄河中游出现了历时5天的强降水。
自7月上旬开始,黄河中游降雨较多。本次暴雨过程是由4场雨组成的,第一场雨出现在14日8—20时,黄河中游地区电闪雷鸣、大雨如注,山陕区间和三门峡到花园口黄河干支流区间普降暴雨。第二场雨出现在15日20时—16日20时,降雨强度显著增大,并出现100 mm以上的大暴雨区。这两场雨雨区均偏于晋西南和洛河上游。前者雨强较小,15日开始降雨强度显著增大,并出现100 mm以上的大暴雨区。第三场雨出现在16日20时—17日8时,主要雨区在三花区间的干流区间和伊、洛、沁河中下游,汾河中下游,淮河流域的北汝河、沙河,以及汉江的唐白河上游地区,暴雨中心在垣曲、瑞村、盐镇,最大降雨量为249 mm。第四场雨出现在18日8时—19日8时,为零星暴雨,雨区偏南,局部地区降雨量较大,最大降雨量为137 mm。上述暴雨的时空分布特点,有利于三花区间各支流洪水叠加和遭遇,是一种比较严重的降雨类型。
7月14—18日,暴雨的次降雨和最大一天降雨区均呈现南北向带状分布。主要雨区在110°E~113°E之间,自山西省吕梁山东坡向东南方向延伸,沿着伏牛山东坡转向淮河上游和汉江中游。这一地区近14万km2的面积上,总降雨量约230亿m3。本次暴雨的高值区在黄河三花区间,面平均最大1天降雨量为69.4 mm,最大3天降雨量为119.1 mm,最大5天降雨量为154.6 mm。暴雨笼罩面积达86800 km2,其中100 mm笼罩面积为27630km2,200 mm笼罩面积为16000 km2,500 mm笼罩面积为450 km2。
暴雨最强中心出现在洛河支流涧河的仁村和黄河三小区间畛水上游的曹村附近。据调查资料,仁村最大24小时降雨量达650 mm。实测最大12小时降雨量为王屋山瑞村站的303.1 mm,最大24小时降雨量出现在晋南的垣曲气象站,为366.5 mm。实测5天最大降雨量为498.8 mm,出现在淮河支流北汝河上的傅店站。暴雨中心地区降雨集中出现在16日夜至17日晨,如垣曲站和傅店站最大6小时降雨量占5天总降雨量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