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情
6月,长江流域进入主汛期,长江各大支流先后发生暴雨洪水,致使中下游江湖水位在高底水上开始迅猛上涨,演绎出一峰高过一峰的长达3个月多变的汛情。1998年长江洪水可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
6月11日—7月4日为长江汛情的第一阶段。在此阶段,长江中下游正处于首度梅雨期,两湖地区的暴雨洪水接连不断,中下游干流监利以下各站水位迅速上涨,涨幅多在5~8 m之间。尤其是鄱阳湖五河流域连续被暴雨笼罩,各条支流洪水频发,其中抚河李家渡、信江梅港、昌江渡峰坑等站水位率先超过实测历史最高纪录,流量分别居本站实测记录的第一位、第二位和第一位,鄱阳湖出口湖口站的实测流量创实测历史记录的最大值,干流监利站率先超过实测历史最高水位,鄱阳湖水系首先涨水,洞庭湖水系随后跟进,这是第一阶段汛情的特点。
自6月11日长江中下游入梅以后,中下游干流以南地区持续长时间的强降雨过程,致使江湖水位迅速上涨,其中,洞庭湖水系的资水桃江站、沅江桃源站、湘江湘源站分别于14、25、27日先后出现月最高水位,并超警戒水位2.98、0.76、2.98 m。洞庭湖出口城陵矶站月最高水位33.55 m,超出历史同期月最高水位(33.05 m)。鄱阳湖水系的来水则更加迅猛,鄱阳湖五河各控制站均超警戒水位,其中抚河李家渡、信江梅港、昌江渡峰坑3站分别超历史最高水位0.37、0.48、0.86 m。李家渡站相应流量为9950 m3/s,跃居历史记录第一位:梅港站为12600 m3/s,居历史第二位;渡峰坑站为8600 m3/s,排历史第一位。鄱阳湖出口湖口站于24日突破警戒水位,26日9时48分实测流量达31900 m3/s,超过实测最高纪录(28800 m3/s,1955年6月23日)。
在洞庭、鄱阳两湖水系来水的作用下,长江中下游干流各站从6月13日起水位急剧上涨,九江站于24日率先突破警戒水位。随后,长江上游及三峡区间来水加入,在上下来水夹击之下,石首以下各站全线超警戒水位,监利以下各站则超历史同期6月最高水位0.44~0.74 m。至7月初,长江流域雨势减弱,长江中游干流各站此时正处在高水位上运行,由于上游及区间来水,水位继续攀升。7月2日19时18分时清江长阳站出现年最大流量8860 m3/s,23时宜昌站首次出现54500 m3/s较大流量,3日0时洪峰水位52.91 m,超警戒水位0.91 m,枝城、沙市站也在同日出现洪峰,并分别超警戒水位0.33 m和0.97 m,宜昌以下各站全线超警戒水位,其中监利、武穴、九江3站4日7时、20时、16时30分时水位分别达到37.07 m、23.17 m、22.22 m,超实测历史最高水位0.01 m、0.03 m、0.02 m。7月5日0时大通站水位达到15.82 m,7月5日8时南京站也达到了9.87 m的高水位。7月4日武汉天兴洲垸扒口分洪,造成汉口局部河段水面比降加大,从而形成了螺山站涨水而汉口站水位持平的现象,降低了汉口站洪峰水位值。5日18时汉口站洪峰水位28.l7 m,与1931年最高洪水位仅差0.11 m,之后水位开始缓慢退落。至此,第一度梅雨期宣告结束,长江下游江段及鄱阳湖江湖满盈。
2.第二阶段
7月5—15日是长江汛情的第二阶段。洪水源转移到上游、中下游,水情相对平稳是第二阶段汛情的特点。
随着首度梅雨的结束,长江中下游各站水位先后出现洪峰后,转入消退。这个时期降雨和洪水来源转移到长江上游,但总体上,降雨范围、强度尚属有限。本阶段岷江高场站、沱江李家渡站出现了年最大流量20500 m3/s、6230 m3/s,再汇集上游干流区间(上游屏山至寸滩干流区间)洪水后,在寸滩站形成一次流量为54700 m3/s(15日18时)的洪峰,嘉陵江北碚站形成一次流量为20400 m3/s(10日16时)的洪峰。由于上游各主要支流洪峰到达宜昌的时间相互错开,上述来水于7月15—17日在宜昌站形成了一次53800~55900 m3/s的平头洪峰。
汉江上游白河站受暴雨影响出现13400 m3/s(10日8时)的洪峰流量,导致丹江口水库14日20时超过汛限水位(149.50 m),17时开两孔泄洪,汉江沙洋站于19日6时出现本年第一次洪峰,相应流量为3250 m3/s。
由于洞庭湖、鄱阳湖基本无大的来水,上游宜昌站来水的增量未能弥补中下游洪水消退,仅使各站退水减慢。中下游干流各站水位出现了10余天的回落,各站水位落幅在0.8~1.2 m不等,汛情相对较平稳。
3.第三阶段
7月16—31日是长江汛情的第三阶段。此阶段长江中下游再次入梅。洞庭湖水系澧水石门站出现了破实测纪录的洪峰流量,沅江桃源站也出现了少见的洪峰流量25000 m3/s。加之宜昌以上来水,导致中下游各站水位又继续攀升,洞庭湖蓄水满盈。“二度梅”导致中下游干流水位的大幅回升是第三阶段汛情的特点。
受上游及汉江来水的双重影响,汉口站水位于7月17日0时从27.11 m开始缓慢回涨。与此同时,上游的嘉陵江支流渠江、乌江,洞庭湖水系的澧水、沅江,鄱阳湖水系的信江、饶河、乐安江的入流也在相应增加。21—23日武汉地区的超强降雨,导致了武汉市区严重的内渍外洪局面。22日21时上游干流寸滩站洪峰形成,流量为39400 m3/s。23日11时,洞庭湖沅江五强溪水库最大入库流量达34000 m3/s,16时最大下泄量为23300 m3/s,致使沅江桃源站24日1时出现的洪峰流量为25000 m3/s,同时澧水石门站也出现19900 m3/s的洪峰流量,突破实测最高纪录(18900 m3/s,1950年)。鄱阳湖乐安江虎山站也于24日15时30分出现洪峰,水位为30.32 m,接近历史最高纪录水位(30.73 m)。由于两湖尤其是洞庭湖的入流增量较大,使得干流螺山以下各站水位涨势加快。受上游来水影响,24日2时宜昌站出现了51700 m3/s的洪峰流量,洪峰向下游推进中与洞庭湖来水遭遇,导致石首、莲花塘、螺山、城陵矶、湖口站于26日超历史纪录最高水位;27日7时、8时,螺山、城陵矶站出现洪峰,水位分别为34.44 m和35.48 m,分别超历史最高水位0.26 m和0.17 m。29日2时汉口站出现洪峰,水位为28.95 m。随后,由于城陵矶至武汉区间降雨及陆水水库泄洪,汉口站水位再次攀升至29.08 m。30日洞庭湖区间来水又增,致使莲花塘、螺山、汉口、武穴、九江、城陵矶、湖口、南京各站出现本月最高水位,超历史同期月最高水位0.19~0.78 m,其中湖口站31日0时出现入汛以来最高水位22.59 m,超历史最高水位(21.8 m)0.79 m,南京站出现年最高水位10.14 m(7月29日,居历史第二位,历史纪录为10.22 m,1954年8月17日)。至此,中下游江段和洞庭湖满载,其后中游各站水位曾短暂缓慢回落0.1~0.3 m。
4.第四阶段
进入8月以后,长江汛情发展到第四阶段,在此阶段,长江中下游及两湖地区水位居高不下,又连续出现了5次以上游来水为主的洪峰过程。宜昌站超50000 m3/s以上流量的时间长达24天之久,致使中游河段各主要控制站水位不断攀升。中旬中游各站相继达到年最高水位,并超过了历史最高纪录,而下游九江以下各站水位持平,缓慢退落,中间偶有起伏。由于宜昌站持续性大流量的加入而使汛情达到最高潮,这是第四阶段汛情的主要特点。
由于第三阶段中游洪水高峰抵达,8月初干流武穴以下各站出现入汛以来的最高水位。其中,九江、安庆、大通站于8月2日0时42分、5时、19时12分先后出现了年最高水位23.03 m、18.5 m、16.32 m。同时长江上游、清江、洞庭湖的沅江、澧水及汉江出现了较大范围的强降雨,岷江高场、乌江武隆、清江长阳、沅江桃源、澧水石门各站水位急剧上涨,并相继出现洪峰。8月2日16时高场出现本月最大流量17400 m3/s。上述来水致使干流寸滩—汉口河段各站水位先后转涨。4日2时寸滩出现洪峰,流量45400 m3/s,与乌江双峰汇合后,在向宜昌站推进中又遭遇三峡区间暴雨洪水,宜昌站于7日21时出现大洪峰,洪峰流量63200 m3/s。宜昌站洪峰与清江洪水再次汇合,致使荆江河段上段枝城、沙市、石首各站相继于8日1时、4时、22时出现洪峰,水位分别为:枝城50.12 m(超警戒水位1.12 m)、沙市44.95 m(超历史最高纪录0.28 m)、石首40.72 m(超历史最高纪录0.83 m);而监利—螺山河段各站水位也在超历史纪录的高水位上缓慢上涨。9日,洪峰相继通过监利—螺山河段各站,洪峰水位分别为:监利站38.16 m(2时),莲花塘站35.44 m(20时),螺山站34.62 m(14时)。10日2时通过汉口站和黄石站,洪峰水位分别为29.39 m和26.31 m,其中黄石站洪峰水位为月最大值,排历史第二位。由于下游站出流量大于上游来水流量,所以在此次涨水过程中,九江以下各站未上涨。10日11时汉江沙洋站出现本月第一次洪峰,相应流量为5300 m3/s。
8月8日寸滩形成新的洪峰,洪水在向下游演进的过程中,先与乌江来水汇合,又逢三峡区间暴雨洪水加入,宜昌于12日14时出现洪峰流量62600 m3/s。与此同时,由于受葛洲坝电厂临时错峰影响,宜昌—石首各站峰现提前,此次洪水过程汉口以下各站未回涨。中旬金沙江来水逐渐加大,13日2时屏山站出现月最大流量23600 m3/s,加之岷沱江、嘉陵江来水的汇入,洪峰再次于14日5时在上游寸滩形成,洪峰流量43100 m3/s,洪峰在向下传播的过程中,两次遭受三峡区间暴雨洪水叠加影响,从而在宜昌站形成了一场双峰过程,16日14时宜昌站出现年最大流量63300 m3/s,17日4时出现最高水位54.5 m,排历史记录第十四位。受上游宜昌站和清江来水及葛洲坝和隔河岩水库错峰调度的综合影响,同日荆江上段各站也出现最高水位,其中枝城站50.62 m(4时,排历史第二位),沙市站45.22 m(9时),石首站40.94 m(12时),监利站38.31 m(22时),后3站均排历史记录第一位。
由于汉江上游来水加大,10日起丹江口库水位再次回涨至149.50 m (汛限水位)以上,且涨幅加快,14日水库开两孔泄流。15日14时,汉江上游白河站出现最大流量12700 m3/s,丹江口最大入库流量达18400 m3/s,与汉江丹皇区间洪水同时形成。为确保汉江下游和武汉市安全,11时30分关闭两泄流孔,实施强制拦洪调度。而此时丹皇区间持续降雨,使得汉江中下游各站水位先后回涨,汉江第二次洪峰在18日2时到达汉江沙洋站,出现最大流量9710 m3/s,19日1时汉川洪峰水位32.09 m,超保证水位0.09 m,排历史记录第一位。由于丹江口水库及时拦洪,汉江中下游幸保平安。与此同时,受洞庭湖水系沅江、澧水降雨影响,洞庭湖入湖流量增加。由于上游、洞庭湖来水的汇入,城陵矶、莲花塘、螺山站于20日相继出现年最高水位,城陵矶站35.94 m(14时),莲花塘站35.8 m(15时),螺山站34.95 m(18时)。汉口站由于汉江洪峰先至,转入退水,其流量削减与上游螺山流量增加相平衡,造成汉口站在最高水位29.43 m(20日6时)上持平时间长达17小时。19日开始,为保水库安全,在错过长江洪峰以后,丹江口水库陆续开五孔泄流。
下旬,受降雨影响,岷沱江、嘉陵江来水骤增,23日11时嘉陵江北碚站出现年最大流量27500 m3/s,12时干流寸滩站洪峰形成,相应流量59200 m3/s。此峰于25日7时下传至宜昌站,洪峰流量为56100 m3/s。由于增量来水在螺山退水面上叠加,未造成螺山以下各站回涨。
月末,长江上游地区再次出现大面积的降雨,各大支流水位纷纷回涨,干流寸滩站29日6时出现洪峰,相应流量56600 m3/s,宜昌站31日出现洪峰流量56800 m3/s。受上游来水影响,螺山站水位稍有回涨,而汉口以下各站水位未出现起伏。此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各站水位先后转退,9月中旬前后长江中下游各站水位相继降至警戒水位以下,至此,主汛期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