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情

一、雨情

1950年6月上中旬全流域干旱少雨,下旬25日以后西南暖湿气流加强,西南低气压东移,淮河出现第一场暴雨,6月26—30日降雨遍及全流域,淮河上中游及徐淮地区出现暴雨,正阳关、蚌埠、新蔡、淮阴次降雨量分别为124 mm、123.5 mm、125 mm和84.6 mm,暴雨集中在29日这一天。

7月上、中旬由于受西南涡及气旋波影响,淮河接连出现两场暴雨。7月2—5日,淮河上游干流两岸、洪汝河及淮南山区出现大到暴雨,正阳关、新蔡、六安次降雨量分别为229.2 mm、250.6 mm和111.4 mm;7月3日,新蔡、正阳关一天降雨量分别为164 mm和113 mm;7月7—16日,淮河又出现暴雨,皖北、苏北出现次降雨量超过300 mm的暴雨区,洪汝河、沙颍河一些站点也超过250 mm。淮阴、蚌埠、新蔡、周口次降雨量分别为356.2 mm、345.1 mm、258.9 mm和256.5 mm。该次暴雨造成淮河中下游干支流本年最大洪峰。据有关文献记载:“自6月下旬至7月下旬,淮河中上游连续暴雨,据阜阳地区6月21至7月23日的记载,32天降雨量竟达700公厘,超过阜阳城31年至34年每年平均降雨量658公厘的6.4%(即占年降雨量的106.4%),降雨量之大,可以概见。”[2] 7月17日以后暴雨基本结束,局部地区出现短时降雨。根据1950年中央治淮会议水文组研究报告显示,此次暴雨过程淮河流域的平均降水量为497.4~538.06 mm(谢家泽,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