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情

一、雨情

1954年大气环流反常,从5月上旬至7月下旬的3个月内,雨带长期徘徊在江淮流域,梅雨期长达60余天,而且梅雨期中大面积暴雨一次紧接一次,共达12次之多。每次暴雨过程历时一般为3~5天,最长一次为7~9天。日暴雨(日降雨量≥50 mm)覆盖面积在10万km2的雨日达19天。

5月份有3次暴雨过程,每次持续时间为3~4天,为汛期暴雨初始阶段。雨区主要在长江以南,广西、湖南、江西、皖南、浙江、福建等省区降雨量均在300 mm以上,鄱阳湖水系和钱塘江上游降雨量在500 mm以上,黄山站月降雨量达1037 mm,300 mm以上的雨区范围约有74万km2,相应降水总量为3000亿m3,5月份降雨量为同期平均值的1.5~3.5倍。

6月份有3次暴雨过程,13—19日、22—28日两次暴雨持续时间都较长。主要雨区依然在长江干流以南地区,位置比5月份稍往北移,500 mm以上雨区往西扩展。湖北螺山月降雨量达1047 mm,黄山达937 mm,300 mm以上雨区范围为71万km2,相应降水总量为3200亿m3,笼罩面积比5月份稍小,但降雨量较5月份增加了7%。

7月份暴雨次数最多,共有6次暴雨过程,其暴雨强度、笼罩面积、降水总量都比较大。雨区往北推移,降雨中心分布在长江干流以北和淮河流域,月最大降雨量吴店站达1265 mm,其次监泉站为1075 mm,王家坝为924 mm,宿县为963 mm。300 mm以上雨区范围约为91万km2,相应降雨总量为4280亿m3,为汛期各月中降雨量最大的一个月。14日以后,日暴雨范围在10万km2以上的只出现过两天,暴雨强度、笼罩面积明显衰减,为第三阶段。

8、9月副热带高压位置西伸北抬,梅雨结束,长江中下游降雨接近尾声。雨区主要在四川盆地、汉水流域,最高月降雨量四川桐梓林站为654 mm,长江流域300 mm以上雨区范围仅0.6万km2,相应降雨总量为27亿m3。9月份降雨基本结束。

1954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雨属于典型的梅雨型降雨,持续时间长,暴雨强度大,暴雨范围很广,降雨总量很大。在5—7月3个月中,长江中下游地区降雨连绵不断,各地暴雨此起彼伏,除5月11、17、18日,6月2、3日5天没有暴雨外,其余每天均有暴雨,流域内5—7月间有12次比较集中的降雨过程。最大日降雨量为7月11日安徽吴店站423 mm,其次为6月25日湖北螺山339 mm。3天最大降雨量以黄山站最大,为458 mm(5月19—21日),城陵矶为444 mm(6月15—17日),广福为441 mm(6月24—26日),王家坝为445 mm(7月4—6日),吴店为449 mm(7月11—13日)。除以上少数站点暴雨强度较大外,其余各次暴雨中心日降雨量大多在100~200 mm之间。如5月24日,6月25日、28日,7月12日,暴雨覆盖面积均在20万~22万km2,日降水总量在190亿~220亿m3(50 mm以下降雨量未计及在内)。6月22—28日,一次降雨过程100 mm以上笼罩面积为69万km2,降水总量达1269亿m3。流域内降雨量600 mm以上的范围很广,自淮北徐州往西经漯河、襄樊、万县、重庆、宜宾一线以南广大地区面积约为148万km2,相应降水总量约为14000亿m3。降雨量在1200 mm以上的高值区范围约为29万km2,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和安徽省的大江南北两侧,相应降水总量为4200亿m3,过程最大点降雨量为2824 mm(黄山)。上述地区降雨量为常年同期降雨量的2~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