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水环境的污染

(四)对水环境的污染

洪水泛滥还可引起水环境的污染,包括病菌蔓延和有毒物质扩散,直接危及人民健康。

1.病菌和寄生虫蔓延

洪水泛滥,使垃圾、污水、人畜粪便、动物尸体漂流漫溢,河流、池塘、井水都会受到病菌、虫卵的污染,导致多种疾病暴发,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大水期间,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加上高湿高温的气候更有利于蚊蝇的滋生繁殖。虫蚊密度增大,在受灾人群聚集区域,交叉感染的机会也就增多。佟延功等人(2001)于1998年9月—1999年6月对哈尔滨市灾区部分浅层地下水(压水井)水质进行动态监测,灾区浅层地下水部分监测指标各月份合格率明显低于对照点相对应指标的合格率,主要表现在色度、浑浊度、氨氮、亚硝酸盐氮、总大肠菌群等污染指标上,说明洪涝灾害对浅层地下水水质有一定影响。尤其是灾区的总大肠菌群指标10个月监测的总合格率为82.2%,对照点的总合格率为94.7%,两者有高度显著性,表明灾区水质总大肠菌群合格率明显低于对照点水质的合格率,反映出灾区部分浅层地下水水质存在粪便污染。方明珍等人(2002)对佳木斯市被洪水淹没过的井水采样120份,经检验细菌总数合格率为12.63%,总大肠菌群合格率为2.28%,并检出1例沙门氏菌,明显高于1995年无洪涝灾害发生时上述井水调查的合格率(61.14%、11.85%)。冯忠彬等人(2000)对白城市洪涝灾害后灾区被水淹和水围的手压井、小口井、洪水发生后新建手压井、集中式给水自来水(包括深井和浅井,深井深70m以上,浅井如手压井、小口井等,井深一般为10~20 m)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大肠菌群、混浊度、细菌总数3项指标,有近1/2的水样不合格,每升水样中大肠菌群的超标数最高值达到716个,是合格标准的238倍,细菌菌落总数最高值为21000 cfu/mL,亚硝酸盐氮、氨氮、氯化物等项指标也有2%~10%的超标率。水灾发生半月内,大肠菌群的超标率达到89.66%,水灾发生1个月后、2个月后、3个月后调查的超标率分别为51.76%、44.62%、31.34%。细菌总数和混浊度的超标率也很严重,从水灾发生1月后的41.18%和42.35%均降至3个月后的32.84%。深井水水质,水灾发生后没有受到污染,但新建手压井和小口井大肠菌群严重不合格,分别为75%和64.29%,细菌总数分别为50%和57.14%,其中小口井超标率较高。1999年湖州市区发生特大洪涝灾害,陈新泉等人(2000)对重灾区地表水源水质进行监测,结果显示1999年地表水源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及硝酸盐氮、大肠菌群等指标明显高于1998年,表明水源被粪便等有机物和微生物严重污染。2003年安徽省淮河流域发生洪涝灾害,孙玉东等人(2005)对洪涝灾害地区饮用水卫生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水源水的合格率为12.5%,主要污染指标是化学需氧量,其次是浊度。

2.有毒物质的扩散

洪涝灾害发生期间,泛滥的洪水时常会引起突发水污染事件,导致大面积的水体污染,进而使有害病菌滋生蔓延和有毒物质扩散,直接危及人民的身体健康。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废渣、药剂、电镀废液中,一些有毒重金属如汞、锌、铅、铬、砷等从污染源直接排入水环境,其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未发生变化,属于一次污染物,水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一次污染物造成的。一次污染物排入水体后,在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下发生变化,形成新的污染物,称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通常比一次污染物更严重,如无机汞化合物通过微生物作用转变成甲基汞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比汞或无机汞要严重得多。当一些城镇、厂矿遭到洪水淹没后,一些有毒重金属和其他化学污染物大量扩散,污染水质。如1991年大水导致废水废渣和有毒有害物质严重扩散,如溧阳市清安乡电镀厂镀槽被淹,废液溢入附近河中,水流中氰化物浓度达0.062 mg/L。还有不少临河而建的工厂、仓库被淹以后,大量农药、化肥流失,据无锡市6个镇供销社仓库的调查,流失农药约440 t、化肥约2510 t,严重污染附近水质。如2010年7月吉林市永吉县温德河流域发生洪水,永吉县两家企业的库房被冲,导致7000多只化工原料桶被洪水冲入松花江,引发严重水污染,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给受影响区域群众造成心理紧张和恐慌。2020年6月7日,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源口水库泄洪放闸,桃源河河水暴涨,多处受灾。位于上白象村河段边江永县恒穗农化服务中心的农药化肥仓库部分被洪水冲垮,内有100多吨化肥随洪水进入桃源河中。因水流过大,这些农用化学物资都已经无法打捞,造成下游水域水质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