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情
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发现,汛期三次主要降雨过程在流域内的平均面降雨量为535 mm,折合降水总量为165.5亿m3;流域内洪水径流总量为43.5亿m3,折合有效降雨量为404 mm,径流系数达到0.76。汛期进入太湖的洪水98%来自湖西和浙西地区。两区入流总量达31.4亿m3。同期湖面产流12亿m3。据测算,6月11日—7月15日的35天中,太湖的出湖水量为11.4亿m3,仅相当于同期湖面降水所产生的径流,大量入湖洪水滞蓄于湖中,结果造成历史上罕见的高水位。
6月12日,第一场暴雨开始,当日降雨量为58.2 mm(太湖面降雨量),太湖水位便从3.45 m涨至3.57 m;随后13—16日平均每天降雨量为30 mm,太湖水位13日8时为3.84 m,17日8时首次突破4 m达到4.05 m。随后18日、19日继续降雨,水位也持续上涨至6月23日,达到第一个峰值4.27 m,超出警戒水位0.77 m。6月12—23日,水位涨幅为0.82 m,涨率0.075 m/天,其中12日、13日两天水位每天平均上涨了0.13 m,相当于每日向太湖中净入3.04亿 m3水量。可见,暴雨是造成太湖水位迅速上涨的重要因素。据统计,6月12—19日,太湖面总降雨量213.9 mm。同时,太湖流域上游的大量洪水径流注入太湖也是造成太湖水位在暴雨之后水位仍持续上涨的主要因素。由于第一场暴雨导致太湖水位至23日才达到峰值,因此在7月上旬的大汛来临前,太湖库容无法及时腾空,到7月1日,太湖水位只回落了0.18~4.09 m。这就造成在第二场暴雨之前的过高底水位,导致太湖汛情更加危急。
6月30日,第二场暴雨开始。7月1日和2日,太湖区降雨量为93.7 mm,3—6日再降95.6 mm,太湖水位在4.09 m的高水位基础上迅速上涨,7月3日达到4.3 m,5日突破4.5 m,6日逼近1954年最高水位,7日8时水位达4.68 m,第一次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位——4.65 m。7日之后雨势减弱,但太湖水位涨势未消,上游洪水流入湖区,入湖水量远远超过出湖水量。10日太湖水位超过4.7 m,随后每日保持1~2 cm的涨幅,至14日14时达到洪峰水位4.79 m。7月16日以后,太湖流域降雨停止,水湖水位开始缓缓回落,至8月初,水位降至4.1 m左右。8月7日,水位为4.04 m。
8月7日的降雨历时虽短,但强度大。从前文可见,全流域最大一天降雨发生于8月7日,日降雨量达71.6 mm,湖区8月7日降雨量为62.3 mm,水位骤然上涨,到8日8时水位便达到4.25 m,一夜间,水位上涨了0.21 m。但8日之后水位便又开始下降,直至9月1日太湖水位落至3.5 m的警戒水位以下。
汛期的三次暴雨过程,不仅造成了太湖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而且流域内很多地区的江湖水位猛涨,纷纷接近或超过历史最高水位。西山站年最高水位超过多年最高水位均值3.82 m的有17年;超过4 m的有10年;超过4.5 m的有2年(1954年、1991年)。1991年超过均值1.13 m,达4.95 m,为系列第一位。平望站年最高水位超过多年最高水位均值3.5 m的有18年,超过3.8 m的有7年,超过4 m的有3年(1954年、1957年、1991年)。1991年达3.17 m,为系列第二位。嘉兴站年最高水位超过多年最高水位均值3.71 m的有18年,超过4 m的有10年。1991年达4.05 m,为系列中第八位。苏州站年最高水位超过多年最高水位均值3.44 m的有15年,超过3.8 m的有7年,超过4 m的有3年。1991年达4.31 m,为系列中第二位。无锡站年最高水位超过多年最高水位均值3.84 m的有21年;超过4 m的有12年,超过4.5 m的有3年。1991年达4.88 m,为系列第一位。
此次过程太湖流域水位呈现如下变化特征:一是起涨水位高。在第一段梅雨的主雨到来之前,6月11日0时太湖流域多站平均水位已达到3.46 m,距警戒水位仅差4 cm。这主要是由本流域提前1月入梅,5月份以来降水偏多造成的。二是整个过程线呈“山”字形,三个水位峰值对应流域内的三次大暴雨,主峰落在第二峰上。流域内苏州、无锡、嘉兴、湖州等城市的水位也呈多峰状的连续过程。三是过程水位高。流域内各主要站1991年的水位都超过历史最高值。四是太湖高水位持续时间长,其中超过3.5 m警戒水位的天数达81天,超过3.8 m水位的天数达70天,超过4.2 m水位的天数达38天,超过4.4 m水位的天数达23天,超过1954年最高水位4.65 m的天数达13天。太湖持续的高水位严重威胁了沿湖的苏州、无锡等城市,致使流域下游地区长时间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