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情
(一)洪水发生的时间及过程
1963年6、7月份,雨区范围内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小,漳卫、子牙、大清诸河上游山区河道及大部分水库底水较低。8月1日以后,随着暴雨强度的不断增大,漳卫、子牙、大清三水系各干支流相继于8月3—5日开始涨水。卫河涨水最早,各支流有三次明显的洪峰,分别出现在8月3日、6日及8日,以8日的洪峰为最大。滏阳河于3日开始普遍涨水,多数河流出现两次洪峰,一次出现在4日,另一次出现在6日,较大的支流如沙河、洺河等最大洪峰出现在6日,槐河、泜河等较小支流最大洪峰多出现在4日。北部大清河流域由于暴雨集中在后期,各干支流一般只在8日前后出现一次洪峰过程。各河8月10日以后均开始回落,15—20日大部落平。由于上游洪水相继漫越京广铁路泻入平原,广大冀中、冀南平原地区,平地行洪几乎尽成泽国。平原及洼地退水时间很长,一般至9月水位才缓缓回落,子牙河献县等站退水延续至10月而未尽。
(二)各河系洪水情况
1963年8月上旬的特大暴雨主要降落在太行山东侧迎风山区,致使南运、子牙、大清三水系形成特大洪水,而海河流域其他水系洪水并不突出。南运、子牙、大清三水系洪水情况如下:
1.南运河洪水
南运河水系包括卫河、漳河及下游的卫运、南运河。卫河的洪水较大,超过1956年洪水,为有实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值。多数河道出现三次洪水过程,尤以8日洪峰为最大。如卫河上游合河站,8日出现1350 m3/s的洪峰流量,超过1956年的1030 m3/s;支流淇河新村站,8日洪峰为5590 m3/s,大大超过1956年3380 m3/s的最高纪录。安阳河安阳站也出现创纪录的洪峰流量1180 m3/s。由于洪水量大而且集中,自上游淇门附近至称钩湾多处出现漫堤决口或扒口分洪,致使下游平原、洼地连成一片水域。各滞洪区滞蓄的洪水大部于8月底9月初退归卫河,部分地区积水延至9月底始退入卫河。漳河的洪水一般较1956年小。观台站1963年调查洪峰流量为7040 m3/s(实测为5470 m3/s,成果偏小),而1956年实测为9020 m3/s。岳城水库调蓄水量达6.59亿m3,占入库洪水总量18.8亿m3的35%,而下泄最大流量为3500 m3/s,削减洪峰50%,发挥了拦洪削峰作用。岳城水库下游漳河南堤有5处扒口分洪,北堤严桥段发生严重漫溢决口,溃决水量向东北汇入黑龙港地区,经威县、清河、故城、景县等县境直趋贾口洼。卫运河称钩湾站接纳漳河及卫河来水,虽经漳河北堤决口分流,洪峰流量仍达3240 m3/s;临清站也出现2540 m3/s的洪峰流量,超过1956年(1956年临清站洪峰为1110 m3/s)。南运河四女寺附近的恩县洼于8月13日开始分洪,经四女寺减河直接入海,8、9月两月入海总量达40.37亿m3,加上下游捷地、马厂减河分流,经九宣闸下泄入天津的水量不足1亿m3,大大减轻了南运河洪水对天津的威胁。
2.子牙河洪水
子牙河支流滏阳河是“63.8”特大暴雨的中心地区,洪水超过了历史最高纪录,为本次洪水产水量最多的地区。8月2日后,各河相继涨水,4日水势猛涨,形成第一次洪峰,随后水位回落,至6日又出现第二次洪峰。槐河、泜河等支流最大洪峰出现在4日,洺河、沙河等支流6日出现最大洪峰。东川口、马河、佐村三座中型水库漫顶冲毁,乱木水库扒口后刷深到底,还形成河流改道。小型水库被冲垮坝的更多。京广铁路沿线桥涵大部被毁,铁路以东平原各河连成一片,洪水通过永年洼、大陆泽、宁晋泊等洼地,越过石德铁路,倾入贾口洼。滏阳河干流上游东武仕水库,6日入库洪峰流量达2029 m3/s,经水库调节后泄量仅152 m3/s。但由于牤牛河、渚河、沁河、输元河等支流来水都很大,在高臾以下决口漫溢,邯郸市亦遭水淹,洪水下泄注入永年洼后,漫入大陆泽。滏阳河直接入大陆泽的支流有洺、沙、七里、白马、小马、李阳等河。以洺河最大,临洺关站6日出现的洪峰流量达12300 m3/s(集水面积2326 km2)。沙河朱庄站9500 m3/s(集水面积1220 km2),为1956年洪水的3~4倍。上游东川口中型水库(控制面积84 km2)于8月4日上午溃坝,下游垣上村调查估算最大流量达12000 m3/s。其他各河来水都很大,并造成佐村、马河中型水库和一些小型水库失事。滏阳河入宁晋泊支流的有泜、泲、槐、洨河。泜河上游为暴雨中心獐獏所在,西台峪8月4日实测最大流量为3990 m3/s,其控制面积仅127 km2。临城水库推算的最大入库流量为5560 m3/s,洪水总量达5.34亿m3,经水库调蓄后,8月6日最大下泄流量为2450 m3/s,削减洪峰56%。在水库削峰的情况下,下游的北盘石村(冯村附近)最大流量仍达4380 m3/s,致使京广线冯村铁桥被冲毁。该地1963年出现的最高水位仍比建库前的1924年最高水位高0.84 m。京广铁路以东,滏阳河各支流堤防溃决数百处,除一些地势较高的城镇和高地以外,遍地行洪,永年洼、大陆泽、宁晋泊三洼连成一片。大陆泽环水村站8月7日最高水位33.41 m,比1956年高1.45 m。宁晋泊徐家河站8月8日最高水位30.7 m,宁晋县城墙顶距水面仅1 m。洪水在邢家湾一带以宽十余千米的洪流顺滏阳河两岸向东北奔向衡水县(今衡水市)之千顷洼,8月7日淹新河,8日没冀县,10日浸衡水。石德铁路漫水段达20 km,根据漫水段流量资料推算,衡水8月12日最大流量达14500 m3/s,最高水位为24.42 m,高出附近堤顶1 m多。滏阳河下游东岸洪水进入黑龙港地区,西岸洪水进入滹沱河泛区,与滹沱河洪水汇合。子牙河另一支流滹沱河,岗南水库以上推算最大入库流量为4390 m3/s,较1956年洪水小,黄壁庄水库推算的最大入库流量为12000 m3/s。洪水主要来自暴雨中心区边缘的岗南—黄壁庄区间,区间最大支流冶河平山站8月5日出现最大洪峰流量8900 m3/s,超过1956年的8750 m3/s。黄壁庄以下过京广铁路,于北堤无极、牛辛庄漫溢入大清河。大清河南支潴龙河水量达2.49亿m3,以下又在深泽彭赵庄和安平的刘门口、杨各庄决口三处,约有水量2亿m3入文安洼。南岸经分洪入滹沱河泛区。滹沱河洪水与滏阳河洪水汇合后,子牙河水位猛涨,献县附近于8月12—13日决口数处,洪水进入黑龙港地区。献县站于12日出现最高水位18.68 m。献县附近决口洪水与滏阳河以东洪水汇合后,漫流宽度达30 km,以每天约10 km的速度奔向贾口洼。
3.大清河洪水
大清河南支包括潴龙河、唐河、清水河、府河、漕河、瀑河、萍河等。上游分布有横山岭、口头、王快、西大洋、龙门5座大型水库及红领巾、刘家台、大牟山等中型水库。下游过京广铁路汇集于白洋淀。8月7日各河几乎同时开始涨水,水库涨水更快,均于8月8日前后出现最高库水位,大部分水库相继溢洪,其中界河上游刘家台水库(集水面积174 km2)于8日凌晨溃坝失事,在其下游20 km处的东土门村附近,调查估算最大流量约17000 m3/s。尚有小型水库如陈候、魏村、塔坡等被冲毁。有不少水库在这场洪水中发挥了显著的防洪作用。如沙河王快水库,8月7日最大入库流量据推算为9600 m3/s,而最大下泄量仅1790 m3/s,削减洪峰81%。8月上旬洪水总量为11.48亿m3,水库拦洪量达5.42亿m3,占来水量的47.22%。各水库以下到京广铁路一带地区的区间来水很大,加上刘家台等中小水库溃坝失事后的洪峰,造成了这一地区的严重洪水,大部分河流一出山口即漫溢横流,致使京广铁路以西大部分平原地区成为一片泽国,保定市部分地区水深达1~3 m。洪水横越铁路以后,平地行洪,向东直泻白洋淀。白洋淀水位9日下午开始陡涨,14日达最高。十方院最高水位为11.58 m,相应蓄水量为41.72亿m3。大清河北支包括琉璃河、拒马河、易水等。最北面的琉璃河涨水最晚,来水量也较小。
拒马河紫荆关站8月8日最大洪峰流量为4490 m3/s,下游张坊站亦于8日出现9920 m3/s的洪峰流量,该站附近的千河口站1956年的最大流量仅为4200 m3/s。中易水安各庄水库8日推算的最大入库流量为6350 m3/s,最大下泄量仅499 m3/s,削峰达92%。易水与南拒马河汇合后的北河店站,也于8日出现4770 m3/s的洪峰流量,为1956年的1.6倍。北河店以下至白沟镇站之间两岸堤身单薄,沿途发生溃决漫溢。南北拒马河与白沟河汇流后的白沟镇站,于8月5日起涨,7日即开始向新盖房分洪道分洪,9日出现最大洪峰流量3540 m3/s,白沟镇下泄水量直接进入东淀。
(三)天津外围洪水情况
8月上旬,海河南系各河上游自南往北出现大洪水。上游各大、中型水库充分发挥了拦洪削峰作用,高水期间各水库总蓄水量接近60亿m3,大多数水库削减洪峰70%~80%,有效地减轻了下游的防洪负担。但由于洪水来势过猛,不少中、小型水库漫顶溃坝,大、中型水库相继溢洪,上百亿立方米的洪水进逼天津市外围,汇集于东淀、文安洼、贾口洼等洼淀。各洼淀水位高出天津市区数米,危及天津市及津浦铁路的安全,形成天津外围十分紧张的抗洪形势。为确保天津市及津浦铁路的安全,当时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白洋淀扒口分洪确保千里堤安全。白洋淀是大清河中游重要蓄水滞洪洼淀,千里堤是白洋淀的东南屏障。由于大量洪水倾泻入淀(总计60亿m3,而白洋淀在保证水位下只能蓄水27亿m3),白洋淀一昼夜内水位上涨2.7 m,8月11日水位达到11.37 m,高于堤顶,仅依靠子埝挡水,有全堤溃决之危。为此,白洋淀决定扒口分洪。11日在小关村分洪入文安洼,13日又在榕花树分洪入溢流洼。两口门共分洪27.6亿m3,从而解除了白洋淀的危机,保住了千里堤的安全。
(2)三洼联合。运用东淀、文安洼、贾口洼(简称为西三洼),以文安洼最大,其容积大于另两洼之和,但以贾口洼来水最多,占西三洼上游总来水量的50%以上。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洼淀滞洪的作用,减轻贾口洼的负担,采取西三洼联合运用的措施。白洋淀下泄洪水和大清河北支、子牙河来水最先进入东淀,水位于11日开始猛涨,13日第六堡水位突破保证水位(8 m)。为减轻东淀的汛情,除开启西河闸、独流泄洪闸导流入海外,又打开滩里闸、锅底(八堡)闸分别向文安洼、贾口洼分洪。但水位仍在猛涨,西河(子牙、大清河汇流后称西河)、独流减河北大堤汛情十分危急。于是,14日在赵王新渠西桥、滩里闸附近隔淀堤扒口,使洪水提前进入文安洼。与此同时,子牙河献县右堤决口,洪水与漫过石德路的滏阳河洪水以及漳卫河漫决洪水共100亿m3,以10000 m3/s的流量进入贾口洼。19日起洼内水位猛涨,至20日一昼夜上涨3.17m。为减轻贾口洼的压力,20日12时扒开王口镇附近的子牙河两岸堤防向文安洼分洪。19日深夜至20日16时,拓宽滩里口门至1000 m,以增加向文安洼的泄量,腾出东淀部分库容。20日18时扒开七堡附近的隔淀堤,向北分洪入东淀。21日在王口上游姚马渡附近又扒开子牙河左堤,使子牙河来水先行进入文安洼。三洼联合运用之后,先是解除了东淀的危机,继而缓解了贾口洼的巨大压力,使贾口洼八堡水位于20日22时涨至8.94 m最高水位后缓缓下降,而东淀、文安洼水位分别于21日、23日超过8 m,从而出现了抗洪斗争“高水位、持久战”的局面。入西三洼洪水总量近200亿m3。
(3)开辟新的入海出路。海河流域南运河有四女寺、捷地、马厂等减河直接入海,入海水量为南运河总来水量的67%,但子牙河以北各河洪水,只有通过海河和独流减河入海,两处最大泄量只能达到2700 m3/s。为宣泄西三洼大量的洪水,必须另辟新的入海水道。经勘察决定在打通西三洼的同时,于20日16时扒开南运河王家营村附近的堤防,利用津浦路二十五孔桥,疏通桥下分洪道向东分西三洼洪水入团泊洼、唐家洼、北大港。疏通了入海通道,从口门入海的洪水总量共76.34亿m3,约占1963年排洪入海总量的40%。
(四)洪水组成及水量平衡
南运、子牙、大清三水系,1963年8月一次洪水总量为270.16亿m3。其中,子牙河为137.06亿m3,占三水系的50.8%,大清河及南运河洪水总量分别为80.74亿m3及52.36亿m3,各占三水系的29.8%及19.4%。在子牙河水系中,滏阳河的洪水最为突出,其流域面积在艾辛庄以上仅占三水系的9.7%,但洪水总量为79.09亿m3。大清河水系中以南支的洪水最大,为59.95亿m3,其洪水总量占三水系的22.2%。南运河水系中卫河(北善村以上)的洪水大于漳河洪水,占三水系的11%。据水量平衡计算,三水系8、9月两月的来水总量为332.60亿m3,其中8月份为301.29亿m3。水库及洼淀至9月末尚拦蓄水量84.3亿m3,占来水总量的1/4;入海水量为221.58亿m3(包括卫河上游入马颊河的水量0.8亿m3),占总量的2/3;其余26.72亿m3为损失量,占总量的8%。
(五)洪水稀遇程度
自有水文记录以来,1917年、1924年、1939年、1954年、1956年都是大水年。1963年除漳河观台、滹沱河黄壁庄以外,其他各河均出现了创纪录的特大洪水,滏阳河支流洺河临洺关站,最大洪峰流量达12300 m3/s,为最大实测纪录1924年4840 m3/s的2.5倍,沙河朱庄站最大洪峰流量9500 m3/s,为该站最高纪录1956年2610 m3/s的3倍多。其次为滹沱河的冶河和大清河各支流。海河南系南运、子牙、大清河系除大清北支外,1963年洪量均超过以往各大水年。子牙河系滏阳河、南运河系卫河、大清河系南支为1956年的2~3倍。
1963年8月,下游各洼淀水位都超过历史最高纪录,且高水位持续时间大大超过以往各大水年。由以上几方面综合比较可以看出,“63.8”洪水是海河流域有记录以来最大的洪水。根据临城、安各庄两座大型水库设计洪水分析成果,临城水库位于獐獏暴雨中心下游,“63.8”洪峰流量重现期约为300~500年,1天及3天、7天洪量重现期分别大于1000年和2000年。安各庄水库位于北部司仓暴雨中心边缘地带,其洪峰的重现期约为150~180年,时段洪量约为100~1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