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地理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地貌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和横断山等山脉。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撞击的影响,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平均海拔4000 m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构成了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第二阶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组成,平均海拔1000~2000 m。跨过第二阶梯东缘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阶梯,此阶梯地势下降到500~1000 m以下,自北向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上湿润空气向陆上推进,也便于北方冷空气南下,为降水的形成提供条件。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东流入海,沟通了东西交通,便于沿海与内地联系。

2.降水和干湿地区

我国800 mm等降水量线大致在淮河北—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400 mm等降水量线大致在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 mm,其南部边缘的一些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 mm;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仅为5.9 mm,是我国的“旱极”。我国东南部有些地区降水量在1600 mm以上,台湾省东部山地可达3000 mm以上,其东北部的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达6000 mm以上,最多的年份为8408 mm,是我国的“雨极”。可见,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各地区差别很大,大致是沿海多于内陆、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山地的暖湿空气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包括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两个方面。季节变化,是指一年内降水量的分配状况。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征:南方雨季开始得早,结束得晚,雨季长,集中在5—10月;北方雨季开始得晚,结束得早,雨季短,集中在7—8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多雨,冬春少雨。年际变化,是指年际之间的降水分配情况。我国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一般是多雨区年际变化较小,少雨区年际变化较大;沿海地区年际变化较小,内陆地区年际变化较大,且以内陆盆地年际变化最大。

干湿状况是反映气候特征的标志之一。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由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决定。干湿状况与天然植被类型及农业等关系密切。我国各地干湿状况差异很大,共划分为4个干湿地区(见表2-1)。

表2-1 干湿地区的划分

3.河流与湖泊

我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河流湖泊众多,但地区分布不均,内外流区域兼备。外流区占全国总面积的2/3,河流水量占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以上;内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但是河流总水量还不到全国河流总水量的5%。我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0 km2的河流有79条,流域面积超过1000 km2的河流有1500多条,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河流有5万余条,表2-2为我国主要江河的概况。

表2-2 我国主要江河概况

(1)长江

长江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干流先后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全长6397 km,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积180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年入海水量9513亿m3,占全国河流总入海水量的1/3以上。流域绝大部分处于湿润地区,干流流经我国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2)黄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中部,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注入渤海,全长5464 km,是中国第二大河。流域面积79.5万km2,流经我国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流经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3)珠江

珠江是我国南方最大的河流,其干流西江发源于云南东部。珠江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入南海,全长2320 km,流域面积约45.37万km2。主要有西江、北江、东江三大支流水系,北江与东江基本上都在广东境内,三江水系在珠江三角洲汇集,形成纵横交错、港汊纷杂的网状水系。

(4)京杭运河

我国除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人工开凿的运河,其中有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京杭运河。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纵贯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7 km,是我国历史上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伟大工程。从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对沟通我国南北交通起到重大的作用,但过去由于维护不善,许多河段已断航。新中国成立后,对运河进行了整治,目前江苏、浙江两省境内的河段,仍是重要的水上运输线。同时,运河还发挥灌溉、防洪、排涝等综合作用。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它又被用作长江水源北上的输水渠道。

我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 km2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个。湖泊数量虽然很多,但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总的来说,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外流区域的湖泊都与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进也能排出,含盐分少,称为淡水湖,也称排水湖。我国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内流区域的湖泊大多为内流河的归宿,河水只能流入湖泊,不能流出,又因蒸发强烈、盐分较多,形成咸水湖,也称非排水湖,如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较高的纳木错湖等。表2-3为我国主要湖泊。

表2-3 我国主要湖泊

4.水系分布

受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制约,我国水系分布很不均衡,外流河流域处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范围之内,降水丰沛,水源充足,而且大部地表起伏显著,河流众多,形成许多庞大水系。内流河流域距海较远,又被高山高原阻挡,湿润气流难以深入,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河流稀少。由于受降水量、径流量、地势和地貌条件的制约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河网密度的地区差异很大,表现为外流区大、内流区小。在外流区,南方大于北方,东部大于西部。在外流区,秦岭、淮河以南和武陵山、雪峰山以东地区,河网密度较大(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河网密度最大,其中杭嘉湖平原尤其大,对人类活动有一定的影响);秦岭、淮河以北的外流区城内,河网密度山区大于平原,而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河网稀疏;武陵山、雪峰山以西的外流区,滇东、贵州、广西等一些岩溶发育地区,地表河网密度较小。内流区河网稀疏,其中上游山区支流多,密度较大;中游无支流加入,密度最小。出山口后,河流在洪积冲积扇上分岔,加以人工开挖引水渠道,使得河网密度亦较大。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内蒙古高原是我国河网密度最小的区域。西藏内流区河网密度小,无洪水问题。

地势特点对河流发育(源地、流向、分布)的影响深远。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是我国最大的一些江河,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的发源地。第二级阶梯东缘,即大兴安岭—燕山—太行山—豫西山地—云贵高原一线,是黑龙江、辽河、滦河、海河、淮河、珠江和元江的发源地。第三级阶梯,即长白山—山东丘陵—东南沿海山地,则是我国较次级的河流,如图们江、鸭绿江、沂河、沭河、钱塘江、瓯江、闽江、九龙江、韩江以及珠江支流东江和北江等的发源地,这些河流虽然长度和流域面积较以上河流短、小,但因降水丰沛,水量很大,洪水发生频繁。我国外流河流的流向除西南地区部分河流外,受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总趋势影响,干流大都自西向东流。由于我国夏季风形成的雨带往往近于东西向,且雨区移动也多系自西向东,与干流洪水汇流方向基本一致,因此往往造成同一流域上、下游洪水遭遇叠加,洪峰流量很大。河流走向与洪水形成有密切关系。我国内陆河发育在封闭的盆地内,绝大多数河流均单独流入盆地。因地理位置、地势、水源补给不同,内陆河间差异很大。

5.水资源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只有2200 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是全球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属于缺水严重的国家。受气候和地势影响,淡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淡水资源的1/4。河流和湖泊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河湖的分布、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各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各大河的流域中,以珠江流域人均水资源最多,长江流域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海河、滦河流域是全国水资源最紧张的地区。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是南多北少,而耕地的分布却是南少北多。如华北平原,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40%,而水资源只占全国的6%左右。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北方地区缺水的程度。

我国多年平均河川年径流总量为271152 m3,年径流深为284 mm,因为河川径流量主要由降水补给,因此年径流量的地区分布特点基本上是由年降水量分布的特点决定的。我国河川年径流量的地区分布总趋势是自南向北递减,近海多于内陆,外流河多于内陆河,山地大于平原,特别是山地迎风坡,年径流量远远大于邻近的平原或盆地。外流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5.2%,其径流量(25950亿m3)占全国总量的95.7%;而内流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4.8%,其径流量(1165亿m3)仅占全国总量的4.3%。河川年径流的年际变化主要取决于年降水量的变化,通常采用年径流的变差系数Cv值来表示。年径流的Cv值一般大于年降水的Cv值,而其地区分布趋势则与年降水变差系数的分布基本一致。冰川融水补给或地下水补给比重较大的河流,其年径流的Cv值较小。径流形成条件类似的河流,流域面积大者,其年径流的Cv值一般较小。径流的年际变化还存在连续丰水年或连续枯水年的情况。洪水往往构成年径流的主要部分,因此年径流量大的河流,其相应的洪水总量较大,洪水发生频次较多,汛期持续的时间较长。

6.地理分区

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存在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全国可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3个自然大区。其中东部季风区由于南北纬度差别较大,以秦岭—淮河为界,又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因此全国可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部分。

北方地区,是指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的地区,东临渤海和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东南部、内蒙古东部与北部、江苏及安徽的北部,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0%。我国的北方自东向西呈山地—平原—山地—高原盆地相间分布,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植被是温带湿润森林和草甸草原,往南依次递变为暖温带森林草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内河流多,河流冬季结冰,北端的大、小兴安岭还有冻土分布。本区北部有东北平原,南部有黄淮海平原,平原面积大,垦殖率很高,人烟稠密,阡陌相连,农业发达。区内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0%,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居住在东北的满族、朝鲜族等。

南方地区,是指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西部为青藏高原,东部与南部濒临东海和南海,大陆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国的2/3以上;行政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以及南部沿海和西南四省市大部分地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5%。除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外,区内广布山地丘陵和河谷盆地。区内南部石灰岩分布广泛,为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广泛的地区。川、赣、湘、浙、闽诸省的红色盆地多发育丹霞地貌。该区属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湿热的热带气候,常绿阔叶林广布,南部可见热带雨林和季雨林景观;河流冬不结冰,作物经冬不衰。区内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5%,汉族占大多数。区内的少数民族有30多个,其人口有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桂、云、贵、川、湘、琼等地,人口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西北地区,位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西,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和甘肃省的西北部等。这一地区国境线漫长,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相邻。本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0%。东部是波状起伏的高原,西部呈现山地和盆地相间分布的地表格局。我国西北的中、西部居亚欧大陆的腹地,四周距海遥远,周围又被高山环绕,来自海洋的潮湿气流难以深入,自东向西,由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向大陆性干旱气候过渡,植被则由草原向荒漠过渡,气候干旱、地面坦荡、植被稀疏、沙源丰富,风沙现象在大部分地区十分常见。区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43%。区内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是地广人稀的地区。西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地区总人口的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等。

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横断山脉及其以西,喜马拉雅山及其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祁连山及其以南。行政范围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的全部,四川省西部,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甘肃省一隅,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5%。青藏地区是一个强烈隆起的大高原,平均海拔近4400m,还有多座海拔8000 m以上的高峰,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区内属特殊的高原气候,高大山体终年积雪,还有冰川分布,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分布亦广泛;植被为高原寒漠、草甸和草原。青藏地区是亚洲许多大江大河,如长江、黄河、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以及印度河、恒河等的发源地。这里还是全球海拔最高、数量多、面积大的高原内陆湖区,区内的湖泊总面积约占全国湖泊面积的一半。区内人口不足全国总人口的1%,是藏族聚居地区。与缅甸、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等国相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