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情

二、水情

1985年汛期,虽然东辽河及辽河中下游地区累积降雨量很大,但由于大伙房和参窝两座大型水库控制,浑河和太子河下游洪水比较平稳,没有产生大洪水,较大洪水主要在辽河干流。

8月份,辽河干流共出现4次连续重叠洪水。第一次洪水,辽河干流铁岭站8月2日开始起涨,8日出现洪峰,最大流量为1710 m3/s;同日巨流河站起涨,11日洪峰流量为1620 m3/s;下游朱家房子站5日起涨,15日洪峰流量为1550 m3/s,洪水上涨均较缓慢。第二次洪水,铁岭16日洪峰流量为1150 m3/s,巨流河21日洪峰流量为1740 m3/s,朱家房子23日洪峰流量为1740 m3/s。第三次洪水,铁岭20日洪峰流量为1470 m3/s,巨流河23日洪峰流量为1860 m3/s,朱家房子站24日洪峰流量为1860 m3/s。第四次洪水,铁岭26日洪峰流量为1750 m3/s,巨流河28日洪峰流量为2020 m3/s,朱家房子29日洪峰流量为1980 m3/s。第二、三、四次洪水下游比上游洪峰流量大的现象,是由铁岭到巨流河区间6752 km2的径流造成的。8月2日,辽河干流铁岭以下从300 m3/s的平稳流量起涨,直到9月20日落平,洪水过程历时50天。铁岭以下390 km河段达1000 m3/s的流量历时22天,1500 m3/s的流量历时9天,大流量和高水位历时之长,为有记录以来所罕见。西辽河郑家屯流量很小,而且处于不断消退的过程;东辽河太平站有三次涨水过程,最大洪峰流量为628 m3/s,对下游洪水有一定增值作用。

铁岭是辽河干流的主要控制站。铁岭来水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东、西辽河太平和郑家屯两站来水;二是清河、南城子和柴河三座大型水库泄流;三是福德店到铁岭区间的降雨径流。此区间扣除大中型水库控制的面积以后为8544 km2,是辽河干流洪水的主要来源区。铁岭站总量为36.3亿m3,其中,东、西辽河来水占34.7%,水库放水占21.5%,郑、太、清、南、柴—铁大区间来水占43.8%。巨流河站总量为43.8亿m3,其中铁岭来水占83%,铁—巨大区间来水占17%,说明铁岭至巨流河区间6752 km2比福德店—铁岭8544 km2区间产流小,符合常年规律。巨流河到朱家房子段以及下游河段,两边是大堤,柳河来水不大,此外没有其他支流加入,下游站比上游站洪水总量略有减少。

1985年辽河铁岭站洪水与历年大洪水比较(下游站因溃堤跑水不能比较,上游站控制不住辽河的主要洪水也不能比较)。铁岭站1951年洪峰流量14200 m3/s,1953年又发生11800 m3/s的洪水,而1985年仅为1750 m3/s,就峰值而论属一般常遇洪水,然而该年洪水持续时间很长,洪水总量很大,超过1951年、1953年。铁岭站的洪水形成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西辽河大暴雨产生的洪水,这种洪水历时长,在辽河干流一般不会形成大洪水,如1962年。二是清、柴、泛诸河特大暴雨产生的洪水,这种洪水历时短、涨洪快、峰值很大,如1951年和1953年。三是长时间降雨所造成的洪水,这种洪水次数多、历时长、峰小量大,如1954年、1964年和1985年,尤以1985年更为突出。自从西辽河建有红山水库,支流清、柴、寇诸河建有清河、柴河和南城子水库以后,一、二两类洪水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严重的是第三种类型的洪水,洪水总量大,持续时间长,水库势必加大泄量,增加下游负担,1985年就是这种情况。因此第三类型的洪水,应在今后设防上引起特别重视。

辽河铁岭以下受堤防约束,行洪能力受到限制,大洪水往往决堤泛滥,如1951年和1953年铁岭最大流量分别为14200 m3/s和11800 m3/s,因决堤跑水,到巨流河的最大流量仅为2450 m3/s和4270 m3/s。辽河各河段堤防标准不同,其行洪能力:铁岭至巨流河段约为4500 m3/s,巨流河至朱家房子段约为3000 m3/s。由于1964年以来没有较大洪水,河槽滩地内建有许多套堤、住房、桥梁,而种植的树木和高秆作物到处皆是,严重影响水流畅通。

1985年第一场洪水的传播时间为历年正常值的2~3倍,主要原因是滩地障碍物严重阻水,糙率很大,流速小,延长了传播时间。第二场洪水略有加快,而且下游段巨流河—朱家房子快于上游段铁岭—巨流河,主要原因是经过第一场洪水后,冲毁了一些套堤、房屋和庄稼,而下游段又进行了人工扒堤、搬家、毁林等疏通措施。第三、四两场洪水的传播时间已明显向历年线靠近,因为洪水浸泡20多天后的庄稼、套堤、房屋绝大部分都已倒伏,加大了泄流能力,这种情况尤以下游更为明显。

第一场洪水受河道阻障影响,水位严重被抬高。巨流河站1953年最大流量(1953年8月21日上游跑水后流量)为4270 m3/s,相应水位为32.75 m;1985年第一场洪水最大流量为1620 m3/s,相应水位为32.44 m。1953年最大流量是1985年的2.6倍,而水位仅比1985年高0.31 m。六间房站(朱家房子站下游20 km)历年最大流量为1953年8月23日的3240 m3/s,相应水位为10.65 m;1985年第一场洪水最大流量为1550 m3/s,相应水位为12.06 m。1953年最大流量是1985年的2倍,而水位反比1985年低1.41 m,河道行洪能力显著下降。

综上所述,本次辽河洪水的特点可以概述如下:一是场次多,峰小量大。一月内发生了4次洪水,为有记录以来所未有的。辽河洪峰小于2000 m3/s,属常遇洪水,而洪水总量很大,为有记录以来的第二位,仅次于1964年。二是水位高,流量小。由于辽河干流河道年久淤积、断面减小,同时行洪河道内障碍多,阻碍洪水宣泄,致使在流量基本相同的条件下,河道水位普遍增高。例如铁岭站1964年第一场洪水洪峰流量为3100 m3/s,相应水位为59.21 m;而1985年第一场洪水的洪峰流量为1710 m3/s,相应水位为59.3 m。前者流量约大1倍,而水位反而低0.09 m。这个特点,下游站比上游站更为明显、突出。三是历时长,涨率小。1985年第一次洪水,辽河中下游各站的平均涨率为1~2 cm/h,而历年较大洪水涨率一般都在5 cm/h以上,1951年和1953年最大涨率分别为8 cm/h和12 cm/h。四是比降小,传播慢。辽河中下游较大洪水的比降一般在25‰~35‰,最大比降为5‰。而1985年最大比降仅为0.55‰~25‰,有的河段有时还出现倒比降。因此,洪峰传递时间明显加长,高水位停留时间延长,如下游盘锦一带,最高水位持续时间一度达到33天,增大了防汛负担和内涝灾害风险。